​退热药使用指南:对乙酰氨基酚 vs 布洛芬,你用对了吗?

时间:2025-02-16 12:12: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反应,但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风险。关于退热药物的使用时机、方法,许多人存在认知误区。

根据《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退热用药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

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每次10~15 mg/kg,或每日1.5 g/m²,每4~6小时1次。3~12岁小儿每24小时不超过5次,疗程不超过5天。直肠给药,每次150~300 mg,每天1次。

特殊用法:有研究建议负荷剂量可达30 mg/kg,但多数文献支持每次最大剂量为10~15 mg/kg。

适用情况:适用于儿童发热,尤其是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布洛芬

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推荐剂量每日20 mg/kg,分3次服用;缓释混悬液每日20 mg/kg,分2次服用;混悬滴剂每次5~10 mg/kg,需要时6~8小时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直肠给药,1~3岁患儿每次50 mg,3岁以上患儿每次100 mg,每6~8小时重复给药1次,24小时不超过200 mg。

适用情况:适用于儿童高热,解热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长。

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

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相对安全且有效。

避免使用针剂,尤其是对儿童。

剂量控制

严格按照儿童年龄、体重计算药量,避免用药过量或过频。

对乙酰氨基酚单次剂量不应超过75 mg/(kg·d),24小时总剂量不超过150 mg/kg。

布洛芬的推荐剂量为5~10 mg/kg,6~8小时给药1次。

用药周期

疗程一般不超过5天,避免长期应用此类药物。

若用药3~7天效果不明显,应进一步检查病因。

不良反应监测

对乙酰氨基酚:注意肝毒性,避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布洛芬:可能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嗜睡等),以及少见的肾功能不全、皮疹等。

特殊人群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慎用对乙酰氨基酚。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儿童禁用布洛芬。

其他注意事项

解热镇痛药属对症治疗,可能掩盖症状,影响诊断,对诊断不明的小儿应慎重使用。

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退热,因其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病情。

在了解了退热用药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我们还需要警惕一些常见的退热误区。这些误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会导致用药不当,甚至加重病情。

误区1

必须体温≥39℃才能用退热药

错误认知:认为只有高热(39℃以上)才需药物干预,低热应“硬扛”。

科学解读:

体温并非唯一指标:是否用药需结合症状和患者状态。体温≥38.5℃或出现明显不适(如头痛、乏力、烦躁)时,即可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特殊人群需警惕:婴幼儿、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即使体温未达38.5℃,若伴随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也应尽早干预。

误区2

发热就需输液或抗生素

错误认知:认为输液退热更快,或发热必须用抗生素“消炎”。

科学解读

输液并非首选:多数发热可通过口服药物和物理降温缓解。仅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药物时才考虑输液。

抗生素≠退热药:90%的儿童发热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性和肠道菌群紊乱。

误区3

捂汗、酒精擦浴能快速退烧

错误认知:通过多穿衣服、盖厚被子捂汗,或用酒精擦拭降温。

科学解读

捂汗加重风险:过度包裹阻碍散热,可能诱发高热惊厥(尤其是儿童)。

酒精擦浴危害大:酒精经皮肤吸收可能引发中毒,且降温效果短暂。推荐用温水(32~34℃)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误区4

退热药可随意联用或加量

错误认知: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或自行增加剂量以求快速退烧。

科学解读

联用风险高: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可能增加肝肾损伤风险。需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严格按体重给药: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如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过量可能导致肝衰竭。

误区5

退热药能预防发热或治疗原发病

错误认知:提前服药“预防发热”,或认为退热药可治愈感染。

科学解读

退热药仅缓解症状:无法消除感染源,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抗细菌)。

预防性用药无效:未发病时服用退热药无预防作用,反增加副作用风险。

何时需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

持续高热:体温>39℃超过3天,或退热药无效;

神经系统症状:抽搐、意识模糊、剧烈头痛;

严重伴随症状:呼吸急促(婴儿>50次/分)、皮疹、频繁呕吐/腹泻;

特殊人群: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或伴有免疫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

科学退热的核心原则是:关注症状而非单纯体温,合理用药避免过度干预,及时识别危险信号。

参考文献

杨玉丰. 儿童发热全解析:原因、处理与误区[J]. 医药养生保健报, 2024.

徐婷. 孩子发热的护理误区,看看你踩雷了吗[J]. 简阳市人民医院, 2023.

陈彩萍. 详解发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的误区[J]. 新知见闻, 2024.

上一篇: European Radiology:盆...

下一篇: 美国NIH削减数十亿美元科研经费,美国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