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J】CAR-T治疗MM的罕见并发症: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小肠结肠炎
时间:2024-10-30 11:0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CAR-T相关小肠结肠炎
对于CAR-T细胞疗法,常见的免疫效应细胞(IEC)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而罕见的毒性包括ICE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样综合征(IEC-HS)和晚发性神经毒性。在过去的五年中报道了3例CD19 CAR-T治疗后发生的结肠炎,表现为水样腹泻。
美国11家中心开展回顾性研究,对商业化idecabtagene vicleucel(ide-cel)或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治疗后的腹泻、小肠结肠炎或结肠炎病例进行分析,报道了1287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AR-T治疗后14例(1.2%)IEC相关小肠结肠炎及其治疗情况,也是CAR-T治疗后IEC相关小肠结肠炎的最大样本报道,近日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
研究结果
1287例MM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有14例发生IEC相关小肠结肠炎,总体发病率为1.2% (idecabtagene vicleucel为0.2%,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为2.2%)。患者在 CAR-T 治疗后中位92.5天(范围:22-210天)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消退后中位85天开始出现急性发作症状(通常为非出血性3+级腹泻),感染检查结果为阴性。所有病例的腹泻均为≥3级,71%的患者(n=10)报告并发腹痛。CT(n=13)显示43%的病例(n=6)出现小肠或大肠炎症,包括2例弥漫性结肠肺病(图1A)。结肠活检(图1B、C)通常显示内镜下溃疡,组织学证据显示隐窝脱落和细胞凋亡活性增加。十二指肠活检(图1D-F)通常显示绒毛钝化(villous blunting)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加。
对cilta-cel细胞中发现的驼源VHH区域进行基于抗体的检测,多重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AR转导的T细胞(部分为CD8阳性部分阴性)浸润到十二指肠固有层(lamina propria)(图2)。
10例患者 (71%) 在症状发作后中位25.5天开始全身皮质类固醇(包括口服泼尼松和静脉甲泼尼龙)治疗,40%的患者症状改善;6例患者根据ASCO指南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3例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分别使50%和33%的皮质类固醇难治性患者获得改善。腹泻发作后中位随访187天,4例患者腹泻消退,5例患者持续,5例患者 (36%) 死于肠穿孔(n=3)或治疗后出现的败血症(n=2)。
总结
总之,IEC相关小肠结肠炎是 CAR-T 治疗后一种独特但罕见的并发症,特征为非出血性腹泻,通常在输注后1-3个月发作,此时一般已经出院。全面的诊断检查至关重要,包括评估潜在的T细胞恶性肿瘤,并与胃肠病学专家进行适当的管理。在 CAR-T 后早期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或维得利珠单抗可加速症状消退,并降低对大剂量皮质类固醇的依赖。
进一步研究IEC相关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对于理解该新型并发症至关重要,特别是考虑到该队列中超过三分之一(5/14)的患者死于IEC相关性小肠结肠炎或与治疗相关的免疫损害。
参考文献
Fortuna, G.G., Banerjee, R., Savid-Frontera, C. et al. 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follow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in multiple myeloma. Blood Cancer J. 14, 180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08-024-01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