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院士最新ACS Nano:用具有1000倍开关比的近红外可激发吡啶探针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肿瘤
时间:2024-07-29 14:00: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应用近红外荧光探针对γ-谷氨酰转肽酶(GGT)进行活性检测是癌症早期诊断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尽管近红外吡啶鎓探针在生化分析中表现出高性能,但探针和亲本荧光染料在生物环境中的聚集容易导致低信噪比(SBR),从而影响其临床应用。
在此,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和澳门大学Tzu-Ming Liu、徐昌活助理教授等人开发了一种名为OTBP-G的GGT可激活聚集探针,用于在1040 nm激发下在各种生物环境中进行双光子荧光成像。通过合理调整亲水性和供体-受体强度,作者实现了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系统间窜跃(ISC)过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在激活前实现了OTBP-G的完美暗态。与酶反应后,亲本荧光染料表现出明亮的聚集诱导发射,峰值在670nm。荧光染料到探针的转换可以诱导1000倍的荧光ON/OFF比,实现SBR>900的体外GGT检测。而OTBP-G还可在体内1分钟内激活,显示小鼠耳血管中的高SBR(>400)。OTBP-G可以通过局部喷洒进一步实现癌症肺转移的早期检测,性能优于临床标准苏木精和伊红染色。作者预计,对OTBP-G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癌症早期诊断和肿瘤相关生理研究的发展。此外,这项工作强调了亲水性和供体-受体强度在最大限度地提高TICT探针的ON/OFF比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展示了OTBP作为基于活性的传感多功能平台的潜力。相关工作以“A Near-Infrared-II Excitable Pyridinium Probe with 1000-Fold ON/OFF Ratio for 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and Cancer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ACS Nano。
【文章要点】
通过增强TICT效应,可以有效地实现暗态工程。与常用的电子供体二苯胺(DPA)相比,甲氧基取代的DPA具有更强的电子供体能力和亲水性。作者团队最近的工作表明,甲氧基有效地诱导AIEgens进入暗态(J. Am. Chem. Soc. 2024, 146, 4851– 4863)。因此,在这项工作中,作者使用甲氧基-DPA作为电子供体,吡啶鎓作为电子受体,合成了两种GGT响应探针,分别命名为OTBP-G和ODBP-G。两种探针的化学结构相差一个苯环,这使得ODBP-G更具亲水性。与之前使用DPA作为供体的工作相比,甲氧基DPA与吡啶鎓的结合可以显著淬灭探针荧光(图1)。
图1 OTBP-G的GGT响应特性
在GGT水解后,两种探针可以分别产生NIR-II可兴奋的AIEgens,即OTBP和ODBP。更重要的是,由于释放的荧光染料OTBP具有更强的AIE效应,OTBP-G表现出更好的开启性能,其总状态发射比OTBP-G的背景信号亮1000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NIR发射探针在试管中的ON/OFF比小于200。OTBP-G在体外实现了GGT活性的高灵敏度检测,SBR>900。在体内GGT成像中,作者使用1040 nm fs激光在小鼠耳血管中实现了较高的SBR(>400)。结果表明,1000倍的ON/OFF比实现了生物环境中GGT检测的“零”背景和非常高的灵敏度。最后,作者成功地利用OTBP-G在原位乳腺癌症模型中进行体内肿瘤成像,并通过局部喷雾对肿瘤转移进行早期诊断(图2)。这些结果表明OTBP-G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2 使用OTBP-G进行原位和转移性肿瘤成像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