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延缓近视加深!最新指南揭示4大有效策略

时间:2024-06-26 19:02: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即当眼睛调节放松时,远处物体的光线进入眼睛,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部并发症(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近视性黄斑变性等)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已证实可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和失明。近视管理不容忽视。

《近视防治指南(2024)》于不久前发布,该指南对近视的分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同时该指南还介绍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也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给出了相关建议。

近视分类

按照睫状肌麻痹后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近视可被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3类(等效球镜度=球镜度+1/2柱镜度):

  • 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0.50D); 

  •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3.00D); 

  •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SE≤-6.00D)。

近视的影响因素

近视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户外时间过少、近距离用眼、书写姿势、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中有任何一方近视均会增加患近视的风险。

近视的矫正和控制

1. 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非常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近视儿童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

2. 角膜接触镜

1)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多焦软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

2)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者,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

3. 药物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与各种特殊设计的眼镜及接触镜联合应用能增强近视控制的效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遵医嘱定期随访。

4. 手术矫正

近视手术矫正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手术矫正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的近视人群。

病理性近视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措施

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病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除了显著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病理性近视也会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等眼病的风险。针对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后巩膜加固术、玻璃体手术等)等。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王宁利同时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2]。相关解读文章表示:

  • 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因此二者均需要加以重视。同时,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目前中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这类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也需引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

  • 此外,儿童青少年通常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因此,为保护远视储备(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

  •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术后近视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这些眼底病理性改变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术后仍然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此外,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不过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近视防治指南(2024)[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202405/b6edbd0bf3a64ecc8cef30d72f80ed9e.shtml

[2] 王宁利.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专家解读. 医政司.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2/202405/741131ab50fd4b849e526dd9eb0e8c53.shtml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等.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 25(6): 401-407.

[4] Amberger JS, et al., (2019). OMIM.org: leveraging knowledge across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Nucleic Acids Res, doi: 10.1093/nar/gky1151. 

[5] Morgan IG, et al., (2021). IMI Risk Factors for Myopi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doi: 10.1167/iovs.62.5.3. 

上一篇: 眼袋的分析及美化

下一篇: 支气管痉挛典型病例,临床建议与思考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