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文献】胰腺上皮内肿瘤和胆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时间:2023-09-07 22:54: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3年7月,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病理科的Olca Basturk博士为通讯作者,在病理学顶尖期刊《Histopathology》上发表了题为“Intraductal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tobiliary tract:navigating the alphabet”的综述性文章,详尽总结了胰腺上皮内肿瘤和胆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改变。
甘肃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陈旭医生对这篇文献要点进行了编译,供相关医师参考。
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
①PanIN是侵袭性胰腺导管腺癌的主要前驱病变,通常直径小于0.5cm。它是一种微小的非浸润性上皮性肿瘤,其特征是产生粘蛋白,同时具有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②根据异型性,PanIN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病变。以前的PanIN1和PanIN2分类现已列入低级别病变。低级别病变在显微镜下是扁平或乳头状的,细胞核位于基底,呈假复层样改变,并显示轻微至中度细胞异型性(图1A)。高级别病变在显微镜下呈现微乳头状或乳头状,异型细胞向导管腔内发芽生长,细胞极性消失,细胞异型性明显(图1B)。
③PanIN常表达MUC1、MUC5AC,不常表达MUC6,高级别病变的p53过表达。PanIN病变的分子改变主要包括端粒缩短、KRAS癌基因激活,低级别PanIN中可见p21上调和CDKN2A失活,高级别病变可见BRCA2、SMAD4/DPC4和TP53肿瘤抑制基因失活(表1)。
表1 胰腺上皮内肿瘤和胆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
图1.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
A,低级别病变:黏液上皮轻微折叠,轻度细胞学异型性;
B,高级别病变:微乳头结构,极性丧失,核浆比高。
胆管上皮内瘤变
①胆管上皮内瘤变(BilIN)是PanIN在胆道的对应疾病,是一种仅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胆管或胆囊肿瘤性病变,分为低级别病变和高级别病变。
②低级别BilIN的特征是扁平生长模式和轻度的细胞异型性,如N:C比率轻度增加,细胞核假复层和深染(图2A)。高级别BilIN可以显示出更复杂的生长模式,可见细胞极性完全丧失和明显的核异型性(图2B)。
③BilIN可表达CK7、CK19、CK20、MUC1、MUC5AC、S100P和p53,大约33%的BilIN病变存在KRAS突变,p21、cyclin D1、DPC4和GLUT-1的突变也参与了BilIN的发生。
图2.胆管上皮内瘤变(BilIN)
A,低级别病变,核复层,深染,核-胞浆(N:C)比率增加;
B,高级别病变:微乳头状/筛状结构,极性丧失,N:C比高。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
①IPMNs为肉眼可见的肿块,为非浸润性肿瘤,通常直径> 0.5 cm,肿瘤生长在胰管内,患者通常因导管阻塞和胰腺炎,而出现非特异性腹部症状。
②根据受影响的胰管,IPMNs可分为三种类型:(i)主管型IPMN(涉及主胰管);(ii)分支管型IPMN(涉及主胰管的分支);(iii)混合型IPMN(涉及主胰管及其分支)。主管型IPMN常显示高级别病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大。
③IPMNs的特征是产生粘蛋白,细胞在导管内增殖。增生的细胞可以是扁平的,或形成微小的褶皱,甚至是肉眼可见的乳头。IPMN根据上皮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病变和高级别病变。低级别病变的特征是轻度至中度异型性,伴或不伴乳头状突起和活跃的核分裂象。高级别病变的特点是重度异型性、复杂的乳头生成和出芽、核复层伴极性丧失、多形、突出的核仁和大量的核分裂象。
④根据细胞分化模式,IPMNs可分为三种组织学亚型:胃型、肠型和胰胆管型。胃型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在分支管型IPMNs。其特征是高柱状细胞,细胞核位于基底,细胞质淡染,绝大多数胃型IPMNs为低级别病变。第二种常见的类型是肠型IPMN,它通常发生在主胰管,其特征是肠型上皮,形成拉长的乳头状结构,内排列高柱状细胞,细胞核呈雪茄状拉长,胞浆嗜碱性(图3B)。肠型IPMN可表现为低级别或高级别病变。胰胆型IPMNs是最不常见的亚型,通常累及主胰管,有复杂的乳头,由长方体细胞组成,胞浆呈嗜双色性性,细胞核增大,核仁突出(图3C)。由于复杂的结构和重度核异型性,胰胆型IPMNs,是高级别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⑤大多数IPMNs的上皮标记物阳性(AE1/AE3, CK7, 8, 19和mCEA),肠型IPMN表达CK20,CDX2和MUC2。所有IPMN均表达MUC5AC。
⑥IPMNs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KRAS、GNAS和RNF43。其他基因突变包括PIK3CA、p16/ CDKN2A、TP53、SMAD4、TGFBR2。
图3.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A) 胃型:柱状细胞,核位于基底和淡染的黏液性胞质,类似小凹上皮;
(B) 肠型:由柱状细胞排列的长绒毛乳头,细胞核呈雪茄状扩大,嗜碱性细胞质;
(C)胰胆管型:复杂的树状和互连的乳头状细胞组成,具有嗜碱细胞质,核增大,核仁突出。
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s)
①IOPNs是一种罕见的导管内肿瘤,女性多见。
②它们表现为胰管囊性扩张,具有大而易碎的结节性突出物,没有腔内粘蛋白积聚。显微镜下,IOPNs由分支状乳头和散在的上皮内点状管腔组成。肿瘤细胞边界清晰,含有丰富的颗粒状胞浆,具有较大的中央细胞核和突出的红色核仁(图4)。IOPNs是高级别病变。大约30%的IOPNs与浸润性癌相关。
③IOPNs免疫标记物有MUC1、MUC6、Hep Par-1和CD117。MUC2的表达仅限于杯状细胞。
④ARHGAP26、ASXL1、EPHA8和ERBB4在一些IOPNs中频发突变。在IOPNs中,也可以观察到ATP1B1::PRKACB和ATP1B1::PRKACA基因融合。
图4.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复杂的树枝状乳头,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大而圆、突出的中位核仁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①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s)也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导管内肿瘤的3%,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体重减轻、脂肪泻和糖尿病。大体上,ITPNs形成实性或囊性肿块,并导致胰管扩张(图5A)。
②组织学上,病变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组成,形成光滑的大结节。肿瘤细胞呈立方形,中等量胞浆嗜双色性至嗜酸性,无细胞内粘蛋白。细胞核很小,圆形到椭圆形,具有中度/重度不典型,常见核分裂象(图5B,C)。病变区域常伴有腔内分泌物和坏死,常伴有粉刺样病变。可见透明细胞改变,软骨或骨化生。ITPNs为高级别病变。70%的ITPNs与浸润性癌相关。
③ITPNs的MUC1和MUC6染色阳性,但MUC5AC总是阴性。ITPNs存在PI3K通路相关基因(如PIK3CA、PIK3CB、INPP4A和PTEN)的突变。某些染色质重构基因(MLL1、MLL2、MLL3、BAP1等),可能在ITPNs中发生突变。
图5.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A,扩张胰管内息肉样肿块;B、C,多个轮廓光滑轮廓的细胞结节,主要表现为管状结构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
①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胆管中IPMN的对应病变。患者通常表现为复发性和间歇性腹痛和胆管炎相关症状。
②IPNB表现为质脆的乳头状或息肉状肿块,胆管扩张。显微镜下,大多数IPNBs主要显示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生长模式(图6)。然而,一些病例可见管状生长模式。
③目前的世卫组织描述了基于形态学分化的四种IPNB亚型;即胰胆管型、肠型、胃型和嗜酸细胞型。IPNBs根据其细胞结构特点被分为低级别病变和高级别病变。高级别IPNBs常与浸润性癌相关,通常以管状腺癌的形式出现。最近,另一种分类系统将IPNBs分类为1型和2型。1型IPNBs多见于肝内胆管,具有规则的绒毛状、乳头状或管状结构,通常伴有低级别病变。2型IPNBs出现在整个胆道系统中,并有更多的异质性外观。
④IPNB常见APC、CTNNB1和STK11基因突变,SMAD4、GNAS和RNF43突变在肠型IPNBs中更为常见,而在胰胆型IPNBs中,肿瘤抑制基因如TP53、CDKN2A/B和ARID2中经常发生改变。
图6.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胆管(黄色箭头)的纤维血管轴心,并伴有浸润性癌
胆囊内乳头状肿瘤
①胆囊内乳头状肿瘤(ICPN)是浸润前上皮性肿瘤,发生于胆囊黏膜。它通常直径≥1厘米。ICPN常发生在老年女性中(F:M = 2:1,平均年龄= 61岁)。近一半的患者出现右上象限腹部疼痛。
②大体上,病变在胆囊内呈现外生性生长,表面为质脆的颗粒状赘生物,且病变很容易从黏膜上脱落。
③显微镜下,病变的生长方式为乳头状、管状或管状乳头状。ICPN具有四种形态。最常见的是胆管型,其特征是乳头内排列有立方细胞,具有透明/嗜酸性细胞质,细胞核大,有突出的核仁(图7)。胃/小凹型的特点是腺体排列着高的柱状细胞,胞浆苍白;胃/幽门型的特点是背靠背的黏液腺,类似于胃幽门腺。肠型,形态上类似于结肠腺瘤,其特征是乳头状结构排列的柱状细胞,核有假复层雪茄状核。最不常见的亚型是嗜酸细胞亚型,由非典型嗜酸细胞排列的树枝状乳头(丰富的颗粒状细胞浆和突出的核仁)结构组成。ICPN可显示低级别或高级别病变。
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胆管型ICPN可表达CK7和MUC1;肠型可表达CK20、CDX2和MUC2;胃小凹型可表达MUC5AC;胃幽门/幽门腺型表达MUC6;嗜酸细胞型表达MUC1和Hep Par1。KRAS突变较为常见。
图7.胆囊内乳头状肿瘤(ICPN):不典型胆管/立方细胞,细胞浆透亮至嗜酸性,细胞核拉长,乳头状和管状结构,伴有低(箭头)和高(箭头)级别异型性
参考文献及书籍:
1.Xue Y, Basturk O. Intraductal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tobiliary tract: navigating the alphabet. Histopathology. 2023 Jul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