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 6 种机制
时间:2023-08-24 15:44: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概述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所致结肠通过时间延长导致的便秘。
1.流行病学
该病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结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 30%,我国成年人普通人群便秘的患病率为3.19%~11.6%,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2.病因
主要病因
①摄入纤维素量不足
当摄入纤维素量不足,尤其是膳食纤维不足,粪便内的含水量和容积减少,对肠壁的刺激减弱,肠蠕动降低,肠内容物通过时间延长,水分过度重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排出困难。
②药物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便秘,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等等也可导致便秘。
③器质性疾病
-
即患者有肠道疾病(结直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
-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高钙血症、高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吓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
-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
-
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容易发生本病。
好发人群
①缺少运动者
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易增加患病风险。
②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者
神经调节功能容易紊乱,调节胃肠的作用会减弱,易引发肠胃疾病。
③过度节食减肥者
无限度节食会导致胃肠道处于长期饥饿状态,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增加患病风险。
④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家族史者
本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患病者,其他家族成员的患病率较常人高。
3.主要症状
-
缺乏便意
-
排便次数减少
-
便质干硬
-
大便排出费力或需手法辅助排便
-
或合并排便不尽感
-
直肠坠胀感等
4.并发症
-
长期便秘可继发痔疮
-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
增加肠癌患病风险
-
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
-
出现睡眠障碍
-
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5.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STC不仅改善患者胃肠动力,还能调节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目前,STC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与肠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异常、肠神经胶质细胞及 Cajal 间质细胞减少有关。
二、针刺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的肠神经系统(ENS)的影响
1.ENS 与 STC 的关系
肠神经系统(ENS)是指由胃肠壁内神经元、神经递质、蛋白及支持细胞组成的网状系统,可独立对胃肠功能起局部调节作用。
ENS主要有两个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
-
其中前者主要控制平滑肌运动;
-
后者主要调控胃肠分泌和局部血流。
两者互相联系,共同调控胃肠功能。
ENS神经元分感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3类。
感觉神经元通过感知肠道内部信息,将信息传递给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对信息进行处理,再传递至运动神经元,不同类型的神经元通过分泌不同的神经递质(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完成对肠道相应的调节作用。
因此,若 ENS 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神经元、神经递质等发生异常,会直接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2.针刺对肠神经节及肠肌间神经丛的影响
大部分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为 ENS病变,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肠神经节及肠神经元的减少,肠神经元减少可能与肠神经元凋亡增加有关。
研究显示
①STC患者结肠运动功能障碍与 ENS的定量改变有关。STC患者肠肌间神经丛和深部黏膜下神经丛中总神经节面积、平均每个肠段的神经元数量及每个神经节中神经元的数量都显著减少。
②STC小鼠肠肌间神经丛严重受损,结肠平滑肌明显变薄,神经纤维空泡变性且排列紊乱,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肠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经过针刺干预后,STC小鼠结肠组织形态明显改善,受损的平滑肌及神经元逐渐修复,结肠的传输功能进而恢复。
3.针刺对肠神经元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肠神经元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异常与STC发病亦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
①STC患者结肠或血中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S)、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均明显增加;
兴奋性神经递质P物质(SP)、乙酰胆碱(Ach)含量明显减少,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
但也有研究显示,STC患者或动物模型结肠内 VIP 表达降低,关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VIP表达升高或降低尚无统一定论。
②电针可通过恢复 ENS中兴奋性和抑制性肠神经元的协调以实现对胃肠动力的改善,且针刺不同腧穴对近端结肠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影响不同。
-
针刺“上巨虚”对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均有影响;
-
而针刺“天枢”仅对抑制性神经元有调节作用。
电针可上调STC大鼠结肠内SP及 VIP的表达,且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结肠运输功能的改善存在差异。
针刺干预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促进 VIP 表达,并可明显改善ST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状态。
电针“大肠俞”和“上巨虚”可维持STC小鼠胃肠道兴奋性递质SP和抑制性递质生长抑素之间的平衡,通过调节肠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脑肠肽的正常化学性调控,通过实现双向调节的作用来改善胃肠动力障碍。
三、针刺对 Cajal 间质细胞(ICC)的影响
结肠中的ICC 是一种肠道运动的起搏细胞,ICC的减少是STC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ICC 过度自噬会造成自身细胞表型改变、网状结构破坏及基因表达减少,均可引起胃肠动力学紊乱,导致 STC的发生。
STC患者结肠黏膜下缘、环形肌层、肌间神经丛、纵肌层4个区域的 ICC 数量显著减少,其中黏膜下缘的ICC几乎完全消失。
STC大鼠远端结肠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表达降低,电镜下ICC形态结构严重破坏,ICC的信号起始及信号传递作用受限制 。
动物研究表明
电针或针刺可上调 c-kit 表达,增加结肠组织 ICC数量,调节结肠肌电频率及振幅,上调 c-kit 及干细胞因子的表达,逆转ICC的表型,抑制结肠ICC过度自噬,促进 ICC 数量和结构的恢复,使ICC 结构大致恢复正常,从而改善 STC 症状,缓解肠道动力障碍。
四、针刺对结肠平滑肌的影响
肠道平滑肌是影响胃肠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肠平滑肌功能或形态的异常会导致结肠运动改变,最终造成便秘。
结肠平滑肌细胞(SMC)是维持胃肠运动的机械活动基础及生理基础,当有排便反射时,SMC上表达多种信号递质受体,可自上而下产生推动与收缩,将大便下推至直肠。
STC患者存在结肠平滑肌收缩功能减弱、电慢波异常的现象。
研究显示
①针刺小鼠大肠俞募穴后,SMC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等细胞器数量增多,结构完整。
说明:针刺大肠俞募穴可通过抑制结肠 SMC凋亡,恢复其形态结构,进而增强结肠平滑肌收缩活动,促进胃肠传输功能的恢复。
②STC大鼠结肠平滑肌厚度明显变薄,而电针使结肠壁平滑肌结构趋于正常,进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
五、针刺对胃肠道动力的调节
胃肠动力障碍也是ST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慢波是结肠肌电的表现形式之一,结肠慢波的频率和振幅可客观反映结肠功能;
慢波频率的异常会导致肠道的推进性收缩频率减慢或收缩不协调,其振幅降低使结肠收缩力下降,从而导致结肠运动无力,肠道传输功能迟缓。
研究表明
①STC大鼠的结肠肌电慢波改变呈双向性,即部分表现为频率减慢、振幅增加,而部分表现为频率增快、振幅不等;
针刺干预对慢波频率及振幅的调节亦体现为双向、良性调节;
电针亦可改善STC大鼠结肠慢波节律,使慢波波形恢复正常,频率、振幅较为规则;
针刺可通过促进小肠推进、影响结肠慢波电位、增加ICC 数量等多种途径,推进 STC 小鼠肠道传输功能,调节肠道动力。
②针灸可通过调节STC患者血清NOS、5-HT、 SP、VIP等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的体液因子实现对STC患者结肠动力的调节,从而缓解STC症状。
六、针刺对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在 STC 的发展和诊治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有调查显示,便秘病程小于1年的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为29%,而病程超过1年的发生率为 44.7%。
长期慢性便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而便秘作为一种躯体化症状会随焦虑、抑郁的发展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研究显示
针刺可显著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且慢性便秘的疗效与焦虑状态改善情况呈正相关。
说明:针刺既可以改善 STC 患者的便秘症状,同时对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具有调节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七、针刺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肠道菌群是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肠道动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至关重要。
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态与STC的研究不断增多,有学者发现当对 STC患者进行粪菌移植后,其肠道功能和便秘症状均可有效缓解。
在肠道菌群不存在的情况下,针刺对胃肠传输功能的提高作用会被抑制,提示调控肠道菌群是针刺提高胃肠传输功能的重要环节。
已有研究证实,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气机升降、调节肠道微生物数量和比例、调控脑肠肽和炎性反应等途径对肠道微生物群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协同作用,从而促进胃肠动力。
但目前关于针刺对 STC肠道微生态的具体影响及机制研究仍较少。
综上所述,针刺可通过调节ENS、ICC、结肠平滑肌、胃肠道动力、精神心理因素、肠道微生态等多种途径改善STC胃肠传输功能,进而缓解便秘情况。
最后要知道,我们该如何预防便秘?
1.合理膳食
合理分配膳食中主食、肉蛋、蔬菜、水果比例多食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规律进食。
2.规律排便
早餐前或餐后2小时是排便的最好时间,要养成每天在此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玩手机或做其他活动。
3.水分摄入充足
平时多喝水,避免大便干燥。
4.科学运动
避免久坐。适当运动有利于胃肠蠕动的改善,比如出门散步、跑步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预防方法。
5.规律作息
保持生活规律和充足的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也对预防便秘有着良好的效果。
6.家族中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人群,如出现腹部不适、排便困难,应引起重视,尽早就医排查,可以预防严重并发症。
注意:预防总好过得病后的治疗。
来源
何元琴,刘家峰,刘浩鑫.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23,48(04):411-414.DOI:10.13702/j.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