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片红细胞-TTP吹哨人
时间:2022-12-27 18:00: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01
前 言
血 栓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T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也与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相关。
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不能及时降解,可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症候群。
02
案例经过
案例1:患者女,20岁,背部四肢红斑1月余,伴轻度瘙痒。2022年6月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腰痛,尿液深红、后出现呕吐就诊于外院,查血小板12×109/L,于当天转诊我院急诊。血小板6×109/L,见裂红细胞1.9%,结合患者血生化、凝血、尿常规结果,遂电话联系急诊医生提示裂红细胞增多,有TTP的可能。
患者转入抢救室,急诊抢救室予以抗感染,激素冲击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6月4日患者从抢救室转入血液科,根据“血小板减少,肾损害,发热,存在血管内溶血,LDH和IBIL升高,TTP不能排除”快速进行血浆置换等治疗。患者治疗第4天后血小板回升,治疗第8天后血小板286×109/L,LDH恢复正常。患者在第3天根据ADAMTS13检测回报结果,结合临床,确诊TTP。
案例2:患者2019年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结缔组织病,以口服硫酸羟氯喹和激素等治疗。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12日期间血小板一直在比较理想范围内,2022年4月因甲状腺炎,自行将强的松、羟氯喹加量。2022年6月28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下肢、肘关节、腰臀部散在出血点,当地医院查血小板13×109/L。
于29日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查血小板抗体弱阳性,血小板6×109/L,予以人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口服强的松和输注血小板lu,环孢素、艾曲波帕等对症支持治疗2天。7月1日复查血小板8×109/L,收入我院风湿免疫科,初步诊断为ITP。予以升血小板、 抗感染、止血,丙球和激素冲击治疗,血小板未回升。
患者7月4号18:20输单采血小板lu,21:39分出现胡言乱语,对答迟疑,反应迟钝等神经精神症状。急查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灶,血液科会诊考虑需排除TTP。7月6日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加重且出现烦躁、抽搐,呼之不应,四肢不自主运动。PLASMIC评分6分,TTP高危。转入ICU。予以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同时血常规发现裂片红7.2%,后ADAMTS13检测结果回报,TTP诊断明确。经过治疗,患者血小板逐步回升,溶血情况逐步缓解,11天后恢复正常。
03
案例分析
临床案例分析:
TTP是一种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经典的五联症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和发热。TTP是一种临床急症,发病率低但致死性较高,在未引入血浆置换之前,死亡率高达90%,而随着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本病预后大大改善,所以临床上早期识别启动治疗尤为重要。
并非所有TTP患者都有典型的三联症或五联症表现,如案例1中的年轻女性患者,病程中仅有头晕,神经系统症状并不典型。临床上患者就诊时常无实验室检查结果,或只携带一张提示血小板减少的血常规结果由其他科室转诊而来,这时需警惕TTP的可能,第一时间完善外周血涂片,或联系检验科复核血常规检测,评估有无裂片红细胞等形态异常,同时完善肝肾功能、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检查。
一旦考虑疑似TTP的患者应及时留取血样本送检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抗体)检测,不必等待检测结果回报即开始血浆置换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案例1和案例2中两位患者都在检测结果回报之前就接受了及时的血浆置换等治疗,治疗转归良好,而后续检测结果也证实了TTP的诊断。
检验案例分析:
案例1
2022年6月3日急诊就诊:
尿常规:隐血3+,尿红细胞2+,尿蛋白2+,尿管型1-3个/HP。血生化:LDH 3915U/L↑;TBIL 92.6 μmol/L↑;Bu 86.0 μmol/L↑;CK759U/L↑;CRP 23.3 mg/L↑;AST 106.3 U/L↑;UREA 12.01 mmol/L↑。血凝:D二聚体5.12 mg/L↑。
血常规:HB104g/L↓,PLT 6×109/L↓,裂片红细胞1.9%(图1),背景红细胞基本形态正常。
图1 外周血涂片(Cellavision DI60 )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柯萨奇病毒16型、巨细胞病毒阴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八联、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均为阴性。EB病毒DNA检测:1.15E+3拷贝/mL。抗核抗体分型组套、ENA抗体、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测定结果均正常。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试验结果为阴性。PNH克隆检测:阴性。ADAMTS13活性0.48%,ADAMTS13抑制物阳性。
案例2
2022年6月29日急诊就诊:
血沉40 mm/h↑。免疫球蛋白IgG 25.0g/L↑。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关融性(HLA)抗体检测弱阳性。血常规:PLT 6×109/L↓,RBC 3.53×1012/L,HGB 110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66%↑。经过Cellavision DI60 高级红软件回顾分析裂片红1.0%(图2A),背景红细胞基本形态正常。直方图可见尾部略微翘起。(图3A)图片
图2 外周血裂片红细胞的变化(Cellavision DI60高级红软件分析)
图3血小板直方图的变化(Sysmex XN )
入院后相关检查:
血常规:7月1日RBC 2.52×1012/L↓,HB 77g/L↓,PLT 6×109/L↓,RET% 4.3%↑。镜下见裂片红2.1%(图2B)。7月6日裂片红7.2%(图2C)。血小板直方图可见尾部翘起明显(图3B-C)。EB病毒DNA 2.67E+3 拷贝/mL。抗核抗体ANA:斑点型,抗体滴度:1: 320。抗SSA/Ro60:阳性,定量110.68u/ml,U1RNP:弱阳性。直接Coombs试验(IgG+C3d):弱阳性。ADAMTS13活性1.31%,抑制性抗体+。
其他实验室结果:生化:血钾3.46mmol/L↓,血钙2.06mmol/L↓,乳酸脱氢酶:578U/L↑,总胆红素:35.3 μmol/L↑,直接胆红素:12.5 μmol/L↑,间接胆红素:22.8μmol/L↑。降钙素原0.056ng/L↑。B型利钠肽前体:223.5pg/L↑。凝血五项:纤维蛋白原:1.66g/L↓、D-二聚体:1.44mg/L↑。尿蛋白1+。
风湿三项:抗链球菌溶0:140 IU/mL↑;甲状腺功能:TSH <0.040ng/mL,TPOAb >600.000IU/mL↑。IgG: 33g/L↑,补体C3 0.612g/L↓。
患者1检验人员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了医生报告危急值,并提示存在TTP可能性。患者2初诊PLT 6×109/L,裂片红1%处于临界值 ,因为其有ITP病史,因此未引起检验人员足够警惕。后面虽然血小板一直比较低,且裂片红细胞百分比增加,但是由于依赖第一次复片结果,后面复片人员未能察觉到裂片红细胞的变化,未能给予临床有价值的提示。
7月6日,患者外周血出现了有核红细胞,在复片过程中同时关注到裂片红比例升高,立即联系临床,此时临床已经考虑TTP可能性,并开始治疗。回顾分析患者2的几次血常规结果,可见裂片红由初次的1%增加到7.2%,仪器血小板直方图也发生了变化,尾部可见有翘起和锯齿状变化,有红细胞碎片干扰的提示。如果审核报告时能够注意到这些变化,应该能够及时给予临床有价值的提示。
04
知识拓展
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早诊断及治疗是成功抢救TTP的关键,未经治疗的TTP病死率高达90%,早期血浆置换可将病死率降至10%以下。TT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不能及时降解,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
根据ADAMTS13缺乏机制不同,TTP分为遗传性TTP(cTTP)和免疫性TTP(iTTP)。cTTP系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血浆ADAMTS13活性缺乏,常在感染、炎症或妊娠等促发因素下发病。iTTP系因患者体内产生抗ADAMTS13自身抗体,抑制ADAMTS13活性(中和抗体)或与ADAMTS13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加速ADAMTS13在体内清除。iTTP多无明确原因(即原发性),也可能继发于妊娠、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iTTP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TTP总例数的95%;cTTP仅占总例数的5%。
TTP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五联症)。临床上以三联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多见,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可不典型,所以临床上一旦出现MAHA和血小板减少时,就要高度警惕TTP可能,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全面临床评估。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需结合多方面资料综合判断。对疑似患者需进行TTP发病危险度评估,推荐使用PLASMIC评分系统积分6~7分为高危,预测效率60%~80%。对临床评估中度或高度疑似TTP的患者应及时留取血样本送检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或IgG抗体测定,不必等待检测结果回报即开始血浆置换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血浆置换可以外源性补充ADAMTS13, 同时可以清除ADAMTS13抗体、免疫复合物和超大分子量vWF。
TTP典型的血细胞变化和血生化改变:贫血、血小板计数显着降低,尤其是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碎片>1%;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T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显着降低(<10%),iTTP者常检出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
05
案例总结
以上两个案例主要体现了红细胞碎片对于诊断TTP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患者2长期免疫性疾病史,有血小板抗体、初次血涂片红细胞碎片处于临界值,病程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TTP非常有难度,但如果能更加仔细,并结合直方图的变化,是能更早发现裂片红增多并提示临床医生的。可见平时复片中,对于有明确诊断的、与前回检验结果相似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仍需提高警惕,多关注患者的红细胞碎片情况。当裂片红细胞增多大于1%,尤其是背景红细胞形态正常时,应当按照危急值报告给临床。有助于临床对TTP作出快速判断,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TTP患者,检验科对临床的及时提示与沟通能有效的避免误诊,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降低该病死亡率,减轻器官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06
专家点评
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徐建教授
根据《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专家共识》,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我们复片时首先要关注红细胞碎片。根据《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当裂片红细胞>1%,尤其当背景为正常形态红细胞时,须结合临床,警惕血栓性微血管病如TTP的可能,并作为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这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据文献报道,存在ITP和TTP相继发病或者同时发病的情况,ITP和TTP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因素,多见于HIV、妊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我们在审核报告时不能受患者病史迷惑,应该严格按照规则进行复片,并关注仪器直方图和散点图的变化。本案例对日常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值得分享。
图片
图4 血小板减少快速血液学筛查流程[7]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1):7-12.
[2]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6):619-627.
[3]赵丽东,王梅芳,陈玙,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31(11):891-894.
[4]于峰,赵明辉.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02):8-11.
[5]Helou J , Nakhle S , Shoenfeld S , et al. Postpartum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 1994, 49(11):785-789.
[6]Miller D D , Krenzer J A , Kenkre V P , et al. Sequential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an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in an Elderly Male Patient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When in Doubt, Use the PLASMIC Score[J]. Hindawi Limited, 2021.
[7]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杂志,2022,31(2)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