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深耕光老化领域,布局胶原蛋白市场

时间:2022-12-22 20:59: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Hey guys,这两天医美领域又大地震了,继乔雅登1亿支事件之后,另一个品牌笔者之前很看好的品牌——英诺皮肤世家也宣布进军胶原蛋白市场。相信不少同道前几天应该去参加了英诺“M+C姐妹瓶”的发布会,至此,英诺家族喜添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一枚,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英诺皮肤世家全新的光老化治疗策略也上线了。今天笔者就要抢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抗光老化的全新治疗思路。

英诺御光小棕瓶:专为抗光老化而来

是个医美圈儿的妹子,在“日晒会导致人变黑和衰老”这个问题上,是可以坚决地站在一条战线的。这些年我们被多次多频率地教育了,光老化的惊人杀伤力,在各大品牌的求美者教育推广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光老化的可怕。先前有研究证实,日晒15分钟即可对皮肤造成光损伤,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抗衰的时候,我们不可否认地要面对抵抗光老化造成的光损伤,这是我们抗衰功课的重中之重。

图:69岁双胞胎,双胞胎A(左侧)每周光暴露时间比双胞胎B(右侧)多19小时

图:61岁双胞胎,双胞胎A(左侧)每周光暴露时间比双胞胎B(右侧)多10小时

光老化核心损伤是细胞外基质(ECM)的损伤,ECM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透明质酸等成分组成,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正常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是支撑皮肤紧实的主要构造物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入到皮肤之后造成老化,跟胶原蛋白的损耗有直接的关连。过多的曝晒会让肌肤中的胶原蛋白严重损耗(包括生成减少及崩解增加)。许多研究指出当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8小时内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合成就会减少。不仅如此,导致光老化的元凶,不止有紫外线照射(UVA+UVB),还有蓝光(主要存在与电脑显示器、手机、电视、甚至汽车灯、霓虹灯灯中),这里刷手机的妹子应该注意啦,手机刷多了也会导致光老化哦。

英诺御光小棕瓶就是为了胶原稳固,抵抗光老化和光损伤而研发出来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丙酮酸、透明质酸、有机硅、硫酸锌,核心作用是稳定和重建ECM,抗击光老化,兼具了抗氧化剂和抗炎制剂的双重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具备了保护线粒体、重建细胞外基质和抑色素的功能,其适用人群为Glogau光老化II级、III级人群,它有效促使真皮致密化,改善皮肤细纹、皱纹、暗沉等。

图:英诺御光小棕瓶所含的有效成分丙酮酸可以稳定胶原蛋白

英诺M+C姐妹瓶治疗策略

我们说,除了预防和抵抗光老化之外,直接补充胶原蛋白是光老化治疗其中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单纯直接补充胶原蛋白,如果胶原降解流失的速度大于补充、新生的速度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稳固胶原呢?因此,英诺皮肤世家提出了全新的抗光老化策略:英诺“M+C姐妹瓶”(M是指英诺MATRIX御光小棕瓶,C是指英诺极光胶原瓶)直补+稳固+新生。

这里的直补是指重组胶原蛋白RHC和御光小棕瓶治疗后导入后,通过透皮吸收的方式直补胶原蛋白,同时抗炎、修复皮肤屏障,以及透明质酸补充了流失的ECM组分。这里的稳固是指,英诺御光小棕瓶核心成分可以对胶原蛋白起到稳固的作用(丙酮酸稳固胶原-增加羟脯氨酸合成、硫酸锌稳固胶原-减少胶原剪切)。这里的新生是指英诺御光小棕瓶里的有效成分有机硅和重组胶原蛋白可以刺激胶原新生、有序排列;促进弹性蛋白新生。

不仅如此,英诺皮肤世家还为广大求美者配置了英诺重组胶原蛋白面膜和英诺燕窝胶原蛋白肽饮品,可以说是把胶原蛋白循环的闭环都完成了。

图:把抗光老化玩明白了

所以“直补+稳固+新生”是胶原蛋白改善的三大维度,能内源靶向地解决皮肤衰老的难题,全面对抗光老化。

英诺M+C姐妹瓶的临床研究

这套联合治疗思路也有相关的临床数据跟大家分享。为了探究英诺御光小棕瓶MATRIX+英诺重组胶原蛋白生物修复敷料的安全性及功效性,纳入80位主诉为肤色暗沉、炎性色沉(PIH)、黄褐斑、初老症状的求美者,这些求美者左脸进行M+C的联合治疗。

安全性评价

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因英诺重组胶原蛋白加入导致的过敏、红肿、红斑、瘙痒、紧绷、脱屑、痤疮、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功效性评价

求美者自评M+C侧各个指标均有改善。

典型案例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位女士,联合治疗后求美者的红区、毛孔、纹理、色斑均有所改善。

再看下面这位男士,术前皮肤细纹、毛孔、炎症都非常厉害。使用滚针导入M+C的方式治疗了3次,我们来看看他的改善(图左为术前,图右为术后):

咱们再来看看,胶原蛋白有没有发生改变,以下是3个典型案例的胶原蛋白密度的超声数据,图中红黄色区域越多代表胶原密度越高,大家参考一下:

貌似这个效果比较客观,属于笔者认可的范畴,颧区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笔者知道英诺的忠实用户很多,后期欢迎大家给笔者反馈M+C的效果和案例,最后别忘记点“在看”哦!

参考文献

 

1. Elia I, et al. Nature. 2019;568(7750):117-121.

2.Herreros FO, et al. Arch Dermatol Res. 2007;299(1):41-45.

3.Wang F, et al. Arch Dermatol. 2007;143(2):1

4.de Souza AP, Gerlach RF, Line SR. 2000;16(2):103-108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上一篇: 上海交大医学院范先群院士和雷鸣教授团队最...

下一篇: 揪出反复口腔溃疡中的“李鬼”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