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为什么黑中医?
时间:2020-02-06 12:04: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岁末年初,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国,到现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疫情散发。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很强,而且现在没有西药可以治疗。由于中医药的早期参与救治,并且发挥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不少确诊病人经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不相信中医的朋友认为这都是病人的自然免疫力使患者症状消失,而不承认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原因很简单,中药的什么成分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用现代医学还真是不好回答,但如果运用中医的理论就非常好解释。
我们还是先看看中药的发展史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至氏族社会后期,进人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随着历史的递擅,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物、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那中药为什么能够治疗疾病呢?或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中医中药为什么能够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呢?中医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中医认为对人体致病的因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不外因。外因有“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气,也称为“六气”。一旦六气“太过”或“不及”,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发病,才称为六淫。除六淫还有戾气,即疫戾之气,也就是我们现在出现的现代医学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疫病或时疫。《温疫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可见中国医籍对疫病早有记载。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囚,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药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笔者虽没有去武汉抗疫一线,但从中医仝小林院士武汉实地考察和我们医院去武汉支援的同事发回的患者舌苔看,此次发病患者的舌苔多白厚腻,舌质淡或暗,说明是寒湿、湿浊为主。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针对寒和湿,治疗寒邪,要温散、透邪的药物,用辛温解表之法,治疗湿邪,要芳香化湿避秽化浊的药物,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所以中医根据此次疫情患者所表现的共性(寒湿),采用温化寒湿的中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使机体恢复到阴阳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中药对患病人的整体调解,而不是现代医学上说的直接去杀病毒,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打个通俗的比方,病毒就像是种子,只能在寒冷湿润的土壤生长,现在我采用烘干加热的方法,把土壤干燥升温,这时候种子就不会在这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看到网上有不少黑中医的朋友,其实是这些朋友不了解或不愿去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病机理。疫情当前,我们还是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医、西医的优势,众志成城、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