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时间:2020-01-29 07:43: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距离武汉900公里的河北故城县,从县一级领导干部到各乡镇、农村干部,2020年春节明显忙了起来。
1月27日,大年初三,县委书记到新建的隔离病区视察。县卫健委春节不再休假,成立专门的防控办公室应对此次疫情。
当地县医院设置了发热门诊,但仍有发热病人不戴口罩。春节期间,当地几乎没有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电话拜年成为主流,街道上少有行人,人们都很重视这次疫情,闭门不出。
官方:当地隔离病区开建,县委书记视察
故城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交界,与疫情中心武汉市相距900公里。依靠发达的交通脉络,春运大潮下进出的务工人员来来往往。
一场防疫战在这个小城展开。
春节期间,故城县的一个隔离病区建设完毕。隔离病区位于县城边缘的营东开发区内,原是县医院的一个分院,本准备做医养中心。1月26日,十几个工人正在隔离病区里面忙碌。工作人员介绍称,该病区内原本就是按医院准备的,目前没有开始运营,还在建设阶段,预计当天晚上完成建设。
1月25日,县长来到营东隔离病区建设现场,对县医院提出“做好持久战准备,落实防控物资储备”的要求。1月27日,县委书记前往营东隔离病区检查指导。
整个春节,县卫健委都不休息,成立了专门的防控办公室,统计上报辖区内武汉返乡人员、发热病人等相关疫情数据。
疫情防控自上而下,赶在1月25日,正月初一之前落实到了基层。每个乡镇、村庄都通过广播形式进行了相关宣传,很多村镇在关键路口设置障碍“封村”,不允许外人进入。
县城里一所规模较大的养老院,平时有50位左右老人,过年期间有十几个老人留守在养老院。大年三十还允许家属探望,到了初一就严格防控疫情,不允许外人进入。
当地多家药店,均出现口罩短缺与涨价现象。一家大型药店店员称,店内库存的一次性口罩在23日就已经断货,上游企业是位于衡水市的一家批发商,那里也没有货了。另有一位连锁药店员工表示,26日刚进了一批口罩,目前只有带滤芯的棉布口罩,上午还卖16元一个,晚上8点已经涨价到18元一个,“明天更贵,要卖20多块钱一个。”
春节期间,街边摆摊卖走亲戚用礼品盒的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个摊主都戴着口罩。一位摊主介绍:“今年来买东西的少了,路上的人也少了。”说完话,他下意识紧了紧鼻头的口罩。
医院:一次性口罩为多数医护防护装备
1月25日,大年初一,也是河北省启动一级响应的第2天。故城县医院门口醒目位置立着指示牌,“请发热病人到发热门诊就诊”。这所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县乃至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百佳医院。
1月25日,县医院门口处,醒目位置标注有发热门诊位置及路线。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这所医院春节期间在岗的医生,不少是因为疫情临时抽调轮班。对于他们而言,一次性口罩仍是多数人能拿到的防护装备,更好一点的,是戴两层。
急诊科的一位医生表示,医院的口罩给医护人员都不够用,遇见发热病人,会给他们戴口罩,但也不是专业口罩,只有普通的一次性口罩。该医院包括收费处、药品发放处等多科室医生仅佩戴一次性口罩,有些医生会戴两层口罩。一名医生表示:“没有专业口罩。”
该医院分诊台医生介绍,目前,负责测量体温的医生,戴的是医用外科口罩;发热门诊与呼吸内科的医生,戴的是N95口罩,其他科室医生,戴的都是普通的一次性口罩。
赵丽丽在发热门诊值班,她负责治疗发热病人的第一道程序——测量体温。她戴着护目镜与医用外科口罩,介绍道,她们这里是8小时轮班,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值班,没有空岗的时候。发热门诊的医生都会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与护目镜。针对此次疫情,已经建了隔离病房,确诊的话就送往所在市的定点医院。
对于来测量体温的病人,赵丽丽会询问姓名、住址与联系方式,还会问到是否从外地回来、家里有没有外地回来的人、是否有从武汉回来的家人。像赵丽丽所在的诊台,医院设有两个,南北两栋门诊楼各一个,负责医生面前都摆着厚厚的一个登记本。
急诊科有三位医生坐诊。下午两点左右,屋里有四五位病人,均有咳嗽、头疼等症状。面对不停进出的病人,急诊处的三位医生仅佩戴口罩,且没有护目镜与防护服,医生自称戴的是普通的一次性口罩,有位医生戴了两层。来看病的人也有少数不佩戴口罩,偶尔听见别人咳嗽,下意识捂住嘴巴。
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县医院急诊室有不少因咳嗽、感冒前来就诊的病人,部分病人不戴口罩,听见咳嗽声捂住嘴巴。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一位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潜伏期即可传播病毒的风险,且存在部分没有发热症状的感染者,在这一情况下,接诊有疑似不适症状患者的医生应该穿戴防护服、N95口罩与护目镜等专业的防护装备。
急诊科医生介绍,在县医院,对于出现不适症状、可能是新型肺炎患者的人,可以进行血常规与肺部CT检查,“但这都不是针对性的”。这家医院没有针对新型肺炎的检测试剂,有疑似病例会送往所在市里的定点医院,该医生推荐没有发热状况的患者居家观察。
公众:部分就医者防护意识缺乏
疫情之下,前来医院的就诊者是否具有防护意识显得格外重要。
县医院的呼吸内科住院部位于一楼,走到尽头是隔离病房。1月25日,新京报记者看到,呼吸内科的一间病房,里面有好几张病床,气温明显比外面高出几度。躺在床上的老人时不时咳嗽,屋里有十几个人陪护,或坐或站,没人戴口罩。
这座楼的四层是儿童病房,孩子们的哭声与咳嗽声此起彼伏,这一层的病房里,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有人戴口罩。
77岁的孙奶奶家住故城县西半屯镇西半屯村,1月25日下午来县医院发热门诊看病,体温37.2℃,医生建议她做血常规与肺CT检查,被她拒绝,理由是,这些检查做下来要大几百块钱,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否则要自己支付。
孙奶奶称,老伴正在县医院住院,她要在病房负责照顾,也是因此才来。看完发热门诊,她的手里多了两盒药,一盒是用于止痛、解热的布洛芬片;另一盒是润肺化痰,止咳定喘的芦根枇杷叶颗粒。
孙奶奶不清楚村里有没有从武汉回来的人。陪同她来的孙子今年18岁,正在邻省念书,他知道疫情的事情,但觉得“没事”。祖孙二人,只有奶奶戴着口罩,粉红色的,是发热门诊医生给的,她上下戴反,却浑然不知,孙子干脆没戴口罩,医生也给他了,但他不愿意戴。
很多普通居民防护意识更加欠缺。虽然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大门紧闭。但就在电影院不远处的空地,八九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问及疫情信息,他们都知道大概情况,但照样不戴口罩、聚在一起打牌。
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县城内某小区附近空地上,八九位老人正在打扑克,均没有佩戴口罩。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代际: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防疫意识差异
26岁在北京工作的林清,与父亲有关疫情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商场,那是1月22日,腊月廿八。林清在北京工作,刚回老家不久,和父母一起逛商场买年货。
林清坚持一家人外出商场应该戴口罩,口罩是她在北京买好的。林清的父亲觉得小题大做,怕被熟人认出来“丢人”。父女俩的战争进行了半小时,林清宣告胜利。进了商场才发现,几乎没有戴口罩的人。
疫情的消息什么时候在小城传开,没有确切的时间。1月24日,大年三十,吃团年饭的时候,林清再次提出过年不要到亲戚家走动,不要串门。70多岁的爷爷第一个反对:“即便有病毒,但是我们怎么好意思说出口,亲戚们怎么想咱家,除非政府发文件。”
打开林清手机的同学群,类似的矛盾几乎在每个人身上出现,在小县城里生活的长辈们,没有更多途径获取疫情信息,相应的也没有防护意识。
转折出现在1月25日凌晨,大年初一,林清所在的县城各乡镇、村庄通过大喇叭播报,请大家不要到家中拜年,不要走亲串友。
1月25日,县城一家电影院挂出通告,因新型肺炎自年三十暂停营业,开业时间待定。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年三十县领导班子开会到深夜10点钟,按照省、市一级要求,加快了宣传工作。当晚散会后,乡镇一级再开工作部署会议,第二天凌晨,落实到各个村子,通知村民不再挨家挨户拜年。
有了明确指示,村里反应很迅速。多个村庄通过拉横幅、挖地沟、堆土、设置专人把守路口等方式,劝阻走亲戚拜年。对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来讲,做好隔离是它们切实可行的选择。
年轻一代与上一辈人的矛盾渐渐缓和。春节期间,林清一家最终达成共识,统一和亲戚们电话拜年,不再各处走动。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丽丽、李梦、林清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编辑 郭琛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