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古代经济经济结构和特点考点讲解(人民版)

时间:2020-01-27 21:27: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高三历史总复习:古代经济经济结构和特点考点讲解(人民版)

一、“神农”的传说

1.功绩

(1)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意义

(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名师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演变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出现了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4)唐朝时期: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

(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矛盾及影响

(1)矛盾: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2)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易混易错]

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

[历史认识]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地主阶级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沉重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亩税、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农民缴纳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繁重的徭役

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重点精讲]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②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③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多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剥削的沉重,使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汉代的“井渠”和黄河治理。

3.隋唐五代时期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都反映了灌溉工具的进步。

[历史认识]

水利是古代、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 原创疯狂3换1!加里纳利+东契奇+波神,...

下一篇: 快讯!柬埔寨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