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篇文章,如何让中国浴火重生
时间:2020-01-15 03:07: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都是极为难忘的一年。
我们为祖国庆祝了70周岁的生日。
70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我们从一个生产力落后、吃饭都成问题的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年,动荡和嘈杂仍然存在。
中美贸易战、香港部分势力搞的小动作、美伊纠纷......让我们意识到哪有什么和平和安定,只有国力强盛、人民万众一心,才能扛住压力前行。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残局。”
于是,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一场百年革命铸就了如今的时代的最强音。
2019年,中国位列强国之席,但机会和危难并存。
鉴往知来,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未来。
“当人们生活在富足的暖风里,对很多人来说,先辈们的苦难、牺牲和热血就像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至多留下一些依稀的印象。
有一些人尚心存感恩,另一些却冷嘲热讽。”
之所以要揭开疼痛的历史,不是为了用当年绝望的痛苦来吸引今日的目光。
是因为,历史终究是不能被忘却的。
从民族到个体,我们如果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又怎么能回答“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
01
164篇文章
带领中国人濒死重生
大家好,
今天的话,可能要从一本书说起。
一本,如果可以,我想推荐给每一位中国人的书。
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书发布。
由原文化部部长、现今85岁的著名作家王蒙主编。
书中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
《美国化的清华》(闻一多)
《七子之歌》(闻一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历史之重要》(章太炎)
......
全书共选作品164篇,选篇历时一年有余。
书中的每一篇,都在过去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影响时代,照耀过历史的天空。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讲座教授王绍光撰写导读。言语精辟,读后常令人惊叹太史公之妙。
这本书叫《中国精神读本》。
乍一看书的标题,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严肃甚至难以激起阅读的兴趣。
但当我翻开扉页,看到序言,与其说字字珠玑让人不明觉厉,更不如说我为之感动。
中国精神,从哪说起?
从《周易》说,可以;从《论语》说,可以;从《道德经》说,可以;从《孟子》说,可以;要从宋明理学、新儒学说,更可以……
但这本书,选择了近现代。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但从文化中衍生出的中国精神从未如近现代时期一样,受到几近灭亡的考验和挑战。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目睹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觉醒,和一个年轻国家的诞生。
这些文字,在那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振聋发聩,凝聚人心,带领着中国人一次次濒死重生,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很多篇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这本书,我们也将其上架到商店了,如有需要,可戳下方链接自行购买。
02
香港,总是一个畏途
鲁迅先生曾说 “香港总是一个畏途。”
百年过去,“香港,似乎还是一个畏途。”
2019年,“黑衣者”由日及夜,以游击战般的方式在各区横行。
瘫痪地铁,占路阻车,火攻警署,殴打市民,侮辱国旗,一步步陷入失控。
香港的问题复杂,其中不仅关乎政治和经济,还存在教育、司法、舆论环境、身份认同以及外部势力等等因素。
可今日之香港,总能在历史的镜头下,找到相似之处。
本书中收录鲁迅先生的《再谈香港》,其中便提到:
“香港虽只是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厂,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
对于鲁迅,港英当局曾千方百计的限制其影响,这一次他路过香港,遭到洋人和同胞“查关”的百般刁难,各类人等百态尽露。
如今香港的乱港势力手臂不断伸长,不难让人联想到百年前鲁迅先生所写百态尽露的“各类人等”。
03
什么才是
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有人说《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将热血浸到了少年的骨子里。
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词汇,曾在动乱的封建中国,振奋了迷途的旧时青年。
青年毛泽东一度为此文折服,说“我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了。”
胡适也坦诚:梁氏的文章“使读的人不能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如今,香港焦土上,青年人的不成熟、青年人的热血都被有心人士利用、鼓动起来。
他们在为烧警局、扔汽油弹、扔国旗、污国徽叫好;
他们自以为“民主、正义”,阻碍一切反对的声音;
他们对路遇不平的老者、试图冲过路障的司机,群起攻之。
反观大陆青年。
22岁在读博士生曹原发现石墨烯“魔角”, 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有望最终实现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的提高,荣登Nature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视频博主李子柒,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在YouTube上以735万的粉丝数,做着中华文化对外重要的文化输出。
长沙理工大学的六位大学生利用暑假,深入农村开展市场调研之后,决定开展长沙理工大学菜菜农业项目,利用小程序平台帮助农民卖菜,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
……
作为青年,我们不愿意自己被视为弱者,但更不需要靠无理取闹来宣誓存在感。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04
黑暗世界中的温情
除了动荡时局下这些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文字,那个混乱压抑的黑暗世界里,依旧不乏温情的存在。
1911年11月,24岁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几天前,写下《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这家书才刚刚开始,便是生离死别。
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说:“吾自遇汝以来,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意映对丈夫林觉民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时代动荡、世界黑暗,即便前路是退无可退的悲壮选择。
这封诀别书却如寻常家话,从父母孝道到子女相教,从家庭生计到救国之志,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当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对冲,循理而往与心有难舍纠结,慷慨悲壮与缠绵悱恻交集。
《与妻书》字里行间的琴瑟和鸣,难不令人动容。
05
值得一家三代共读
梁思成在美国读书,与父亲通信,诉说自己在校学习多年,一直苦练画画,与自己理想不符的苦闷。
梁启超谆谆善诱,回复: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虽为家书,却并没有身为长辈的严厉斥责,其言谆谆,如沐春风。
短短几句,是对孩子光明未来的期盼,也是声声教导孩子戒骄戒躁,心境平和的教诲。
也正是在他优秀教导理念的影响下,梁思成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建筑史学家,被称为“建筑五宗师”。
无论是与孩子、与妻子,还是与母亲、与父兄、与同胞……
种种道理都在书中文章“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每一个抉择。
每一篇文字深读,都如醍醐灌顶,让人在乏善可陈的生活中挣脱枷锁,生长出更多的可能。
06
历史,不能被忘记
年轻的理想与时代息息相关,动荡的时局在他们的文字故事里留下印记。
164篇文章,有呐喊,有温情,有寄情于景,也有对和平年代中国盛景的期盼。
你能看到,西去列车缓缓的开着,目光从那方小窗口往外探,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也能看到,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水流湍急的黄河渡口;
有抛开影视剧滤镜的旧上海;
也有七扭八拐的胡同,伴着儿化音京腔的老北京;
……
164篇文章,代表的不仅是一段段历史声音,更是中国人沉淀千年的精神。
他们是国家土壤之下的根茎,扎得深不见底,牢固得与国家的命运共同呼吸。
面对历史的浩瀚星空,164篇文章不可能完美,每一个选择也必定是挂一漏万。
但即便只有164篇,却已经足够完美的昭示着:我们必须往前走,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也为了灿烂和光明的未来。
《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不能忘记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