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伯温立下不世之功含冤而死,朱棣继位后为何又处罚刘伯温后代?
时间:2020-01-11 23:38: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就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经创下的巨大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刘伯温究竟有多厉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陈友谅的十万舰队攻破军事要地采石以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应天的军事屏障太平,而此时驻守应天的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绝对没有打赢陈友谅的希望。
众所周知,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他的目标只要消灭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陈友谅倾尽全国之力讨伐朱元璋的导火线应该就是常遇春喜欢杀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与徐达在九华山俘获的三千降兵不经请示连夜全部活埋了,这让陈友谅愤怒到极点。
此次,陈友谅率领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本来朱元璋的部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个人出现,事情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的部下奋力反击,胡大海攻下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民间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
何为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异类”,别人都在吃午饭,他还在洗脸,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几个人下水。
这几个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胡大海觉得刘基架子大,不想再请了,但有人说,前两个人不来没事,最后这一个一定要请来,因为他懂天文。
在当时,懂天文学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君王都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是流星坠落。
总而言之,与天文学有关的学问都是高深莫测,懂这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派孙炎去召刘基,起初刘基就是不给面子,后来被逼急了就回给孙炎一把剑,孙炎告诉刘基,你应该把剑献给天子(“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后来,刘基明白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职。但起初,朱元璋并没有对他过多的重视,自当是一个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总回发光,直到陈友谅大军攻陷太平以后,刘基才终于撕下伪装,不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那些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军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不堪一击。总而言之,谋士们就是认为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看到这些人,感到异常的失望,他感觉这些人已经被陈友谅吓破了胆,可能很多人已经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好了逃跑的车辆或者船只,甚至会在自己被陈友谅打趴下的时候,顺便踩上一脚,因为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长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摇头叹息,突然一抬头,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是有话要说,便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自从来到朱元璋手下任职,一直沉默寡言,鲜有献策,大臣们也没怎么留意他,更没瞧得起他,只是因为脾气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错。刘基站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已经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轻蔑的目光扫视着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所谓的才子们。
随后,刘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到:“应该把那些主张投降与逃跑的人统统杀掉!如今陈友谅虽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采用伏兵之计,定然能战胜陈友谅。一味主张逃跑的人,还有脸自称臣子吗?!”
刘基血脉喷张,面红耳赤:“如果我们失去应天,还能去哪里,我虽力薄,愿意拼命,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当听到刘伯温的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拼死一战的决心,因为他很清楚,如果陈友谅攻下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于一旦,自己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农民,只有死路一条。
刘伯温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本来就是一无所有,难道还就不能放手一搏吗!朱元璋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朱元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又消灭了其他残余势力,于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请求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可是刘基照单抓药回来后,病情却加重。
之后,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并婉转地把胡惟庸带御医来探病,以及服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三月下旬,刘基已经无法自由活动,在朱元璋特遣人员的护送下,由京师返回乡里,最终于农历四月十六病逝于青田家乡。
毒杀刘伯温,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可能性很大,但题目中说的“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这种说法还是欠妥。
一代绝世奇才刘伯温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那么他的后人是否能逃脱罪责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朱棣继位后,刘伯温的儿子的下场
刘伯温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但他的两个儿子在朝中并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长子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迫害,在羽翼未丰之时就坠井而死。次子刘璟避其锋芒,把侄子养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诛了胡惟庸的九族,后来又杀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后续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哼、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党羽,前后总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见昔日的老弟兄们基本凋零殆尽,又起了恋旧之心,经常把刘伯温之子刘璟、叶琛之子叶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载等功臣后人召入宫中,聊一些往事。(言语如家人)聊到高潮时,朱元璋决定让刘璟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推辞不受。
而刘璟不接受赏赐的原因竟然是,大哥虽已经去世,但大哥还有儿子,应该由他继承。这番话让朱元璋很是欣赏,并当场赐给他“丹书铁券”,又任命他为劾门使仪礼司,这是一个言官职位,专门弹劾那些大臣的失职之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李景隆挂帅出征,令刘璟随军参赞军机。刘璟审时度势,提出进兵十六策,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对于刘璟进献的计策一概不听。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刘璟表示不愿侍奉朱棣,选择辞官归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开国元勋后人的支持,这样合法性就更强。
但刘璟并不买账,固执的个性以及骨子里那种“为臣尽忠”的气节促使他绝不会接受朱棣的橄榄枝。朱棣下令一切辞官者必须官复原职,结果刘璟根本不理睬,称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刘璟下狱。
在狱中,刘璟依然宁死不从,不仅称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还气愤的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万代都会背负篡位自立的骂名。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虽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恶名,刘璟的结局可想而知,必然会死在狱中,永远不可能出来。
因此,这就是朱棣继位以后,又杀了刘伯温儿子的原因,关于是否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虽然史书并没有直接记录,但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间接的关系。而刘璟宁死不屈服朱棣,并预言了朱棣逃不了一个篡字,在以后确实得到应验,几百年后《明史》编纂完成,对于朱棣的一生功过做了最终评价,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绩辉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恶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