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被污名化的女大学生:裸贷,捐卵,援交,为何她们会成为泔水桶?
时间:2020-01-08 13:46: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可触及的舆论氛围中,女大学生的“负面标签”越来越多。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她们裸贷,捐卵,援交的丑闻,确实时有曝出。这导致,在媒体舆论上,女大学生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人待见。然而,在现实的图景之中,她们到底是更加不堪,还是过分被污名化,却值得追问。
就事论事,女大学生群体中,深陷裸贷,捐卵,援交的人,确实大有人在。但是,从根本上讲,是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而非普遍女大学生的行为。但是,媒体在具体的报道时,却给人一种女大学生“满盘皆输”的错觉。这种相对“带节奏”的氛围,属于舆论的原罪。
事实上,在我们可触及的生活之中,多数女大学生还是较为努力的。甚至,有公开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女性都越来越比男性表现的优秀。过去,普遍的认知,认为男性在知识的接纳上比女性更有优势。尤其,理工科中,几乎是压倒性的局面。
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表面,女性在高学历领域的比例,已经呈现出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当然并不是随便得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性本来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环境之中,别说超越男性很困难,就算持平男性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由此,可以实证一点,确实有很多女大学生还是很优秀的。于此,关乎裸贷,捐卵,援交的标签,这其实属于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事实上,我们很清楚,男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对应的不堪行为。比如。赌博,嫖娼,吸毒等恶习。
总之,任何群体之中,都难免有害群之马。然而,之所以女大学生会被全盘祭出,常态化批判,是因为在群体的核心关键词中有“女性二字”,而关乎“女性堕落”,在国内属于永恒的话题。因为,关乎“女性堕落”的道德话语权,自古都是以男性为视角制定的,包括女性批判女性的依据,也是一样的。这导致,她们已经成为泔水桶,有脏水就会倒向她们。
市井道德中的偏见,就是为放大不堪而存在的。甚至,基于“男性有钱就变坏,女性变坏就有钱”的固化偏见,女大学生很容易就成为被污名化的群体。因为,以国内的个人成长过程来看,二十来岁的女大学生,正处于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这种时候,出现关乎性道德的丑闻,很容易就会跟“性交易”挂钩。
所以,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认知性服务偏见,导致对现实的误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裸贷,捐卵,援交肯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还不至于导致群体性的垮掉。而媒体之所以热衷曝光相关的信息,是在迎合偏见的口味。
于是,在可触及的丑闻信息中,女大学生的版面,可谓已占据“半壁江山”。这导致一种错觉,聚焦即真实,少数即全部。由此,女大学生彻底就被污名化。并且,随着裸贷,捐卵,援交等丑闻的频出,就好像变得无可救药。甚至,有好多父母,都开始担忧自己的女儿长大,这着实值得玩味儿。
然而,在污名化女大学生的逻辑里,核心的支撑依旧是“男性消费女色的逻辑”。因为在裸贷,捐卵,援交中,直接的即视感就是出卖身体(或者身体的部分),从而获得金钱补偿。这种逻辑,跟市井中对女性的基本规范完全相悖。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些不堪的交易中,也潜藏着的男性不堪,可却并没有被揪出来批判。而是,将所有的不堪,都指向堕落的女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想为部分堕落的女大学生辩驳,而是希望在看待不堪的现象时,能更为公允。
起码,要尽可能地做到“不一边倒”。然而,目前看来,这样的局面,是很难被打破的。因为,女性客体化就意味着,女色会成为一种商品,在潜在的规则中流通。这导致,堕落成为一种短暂避难的黑洞。于是,越陷越深,无药可救。
当然,女性被心机化,这是典型的一种男权视角。乔万尼·薄伽丘曾在《十日谈》中写道:“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男人去爱她”。这种带有男权逻辑的女性渴求,其实都是男权的产物。由此,也产生一种,男性热衷征服女性的意愿存在。
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普遍的爱情逻辑里,都是女性以被爱为荣,由此,才会出现“爱情追逐论”。但这里面,也体现出男权主义的热衷甩锅的迹象。本来,女性有这样的认知,是男性赋予的结果。但是,却反过来成为女性的枷锁,着实有些不厚道。
可这就是现实。于此,出现女大学生污名化的局面,也就并不稀奇。当然,人们之所以挑女大学生进行攻击,还缘于女大学生属于女性群体中,相对更有机会打破男权束缚的群体。所以,就更容易被破脏水。当然,这里主要指,把脏水放大的过程。毕竟 ,我们不可否认,部分女大学生裸贷,捐卵,援交的事实。
不得不承认,被建构的性道德,已经成为消费女大学生的一种合理依据。事实上,关于裸贷,捐卵,援交。从根本上讲,都是发生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但是,因为违背被建构的性道德,就成为一种不可原谅的行为。甚至,成为一种苛责女大学生群体的核心把柄。
这种不平等的评价,其实在婚恋上就体现得很足。一个女大学生要是交往过很多男性,就会被认为是“烂货”,而一个男大学生要是交往过很多女性,反倒会被认为有魅力,有本事儿。这种双标的认知,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可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所以,蔡玉萍和彭铟旎所作的《男性妥协》,其实只是现实中较小的一种改变。因为,关乎女性的崛起和自信,最根本的不在于“工资”(经济地位)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如何看待的问题。甚至,当全社会能以受害者的视角,看待裸贷,捐卵,援交的女大学生时,或许,才可能迎来为女性正名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