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四季度,限电限产下的涨价反应何时消退?

时间:2021-10-07 07:01: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受限产限电等多重因素影响,8、9月我国多种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5%,环比上涨0.7%,煤炭、黑色金属、有色、化工、化纤这五个领域合计贡献了八成以上同比涨幅。引得中下游企业大呼“伤不起”。

  无锡莫莱斯柯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涂料的生产和进出口销售公司,主营产品是压铸行业使用的离型剂、润滑剂以及周边辅助设备和材料。虽然公司产线能耗不高、没有限电限产,但其生产用原材料——硅油乳液(工业硅/单体硅产业链中的产物)在9月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硅油乳液价格9月比8月涨了40%,而硅油乳液占到了我们公司终端产品成本的40%。”该公司负责人说。

  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公司的毛利率开始下降。该负责人表示,公司的主要客户基本上是国内各大汽车零件制造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公司暂时不想涨价,目前只能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几乎没有其他适合的解决方案”。

  进入四季度,这些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种现象何时消退?

  对此专家们的看法是,从限电限产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分析,四季度我国内外需可能同时出现减弱,而双控和煤炭短缺的因素虽短期内将持续,但随着各级政府以更精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情况也会有所好转。因此原材料价格将出现回落。

  限电限产与双控考核密切相关

  事实上,我国的能耗双控由来已久。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同时,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国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推进节能减排。在这期间,节能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大幅增长。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即在控制能耗强度的基础上,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考核。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刘晓宁等发布的研报显示,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了50亿吨标准煤以内(49.8亿吨),但单位GDP能耗仅降低13.2%,且从各省的能控情况来看,部分省份未完成能控目标,仍有较高的节能减排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2020年,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河南、广西和云南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甚至出现正增长。

  2020年浙江的限电限产曾引起大家关注。2020年12月11日,浙江省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全省能源“双控”“减煤”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听取浙江发改委关于能源“双控”“减煤”任务方案的通报,对攻坚行动进行再部署、再落实。随后,浙江义乌、金华、温州等地的多家企业接连收到停电、停产的通知。义乌路灯甚至一度关停。

  进入2021年,尽管目标任务年初早已锁定,但是年中的统计数据却不乐观。国家发改委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直接点名: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地上半年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此外,还有10个省份的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今年的能耗强度要求没有加码。”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8年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2019年要求下降3%左右,2021年同样要求下降3%左右。

  罗志恒分析,今年完成目标的难度客观上有所增加的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变化。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依然表现出较强外需拉动的特点,中国承接了境外生产,出口超预期带动工业部门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较快,而第二产业单位耗能高。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反复等原因,第三产业恢复较慢,过去通过发展第三产业降低能耗的方式受阻。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GDP占比为55.7%,较2020年的56.8%有所下降。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客观上造成能耗压降难度大。二是边际成本递减,意味着即使面临相同的目标,降低能耗的成本也会增加。

  “能耗双控是一个持续执行的长期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在今年前期执行进度显著偏慢,时间仅剩一个季度,因此选择突击完成。”罗志恒说。

  9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的地区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对未完成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的地区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对进度严重滞后、工作不力的地区,有关方面按规定对其相关负责人实行问责处理。

  一位地方经济部门官员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次限电突然爆发,集中在9月下旬,正在三季度末考核期,不是巧合。”

  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四季度乃至今后几年的双控形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涨价反应何时消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涨幅比7月回落0.2个百分点;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5%,环比上涨0.7%。8月PPI与CPI剪刀差达到8.7个百分点,继续刷新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价格传导过程不通畅,中下游企业正在承担较高的成本上涨压力。而一些原材料在9月出现了更大的涨幅。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短期来看,限产限电等措施让中下游企业承压,但这种影响不会长期持续。1月至8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仅为2.9%,较1月至6月7.8%的增速出现明显下降。这背后是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上半年,国际上许多国家因为疫情防控政策收紧,钢铁等产品无法自产自足,因此使得中国的外需旺盛。而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高耗能行业和产品的需求也会下降。当中国的内外需求同时减弱时,原材料价格将会回落。

  “在落实双控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当前部分地区的做法行政化色彩较浓,应该建立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标准来限制企业的不当用能行为。另一方面,各区域、各行业、各企业的情况有差异,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办法。各级政府应把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作为主要抓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问题。”王卫权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方案》中有两个要点值得关注:一是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方案》提出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二是强调能耗强度要大幅下降。国家继续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合理设置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并向各省分解下达能耗双控五年目标。

  “针对国家层面刚提出的这个方案,各地方还没来得及出台具体的细则,所以导致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混为一谈。预计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按照新方案统一计算。也就是,拓宽可再生能源的用能空间,同时加快技术改造、循环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产能也会随之释放。因此我们认为,双控政策对于经济运行波动性的影响是比较短期的。”郭焦锋说。

  另一个导致限电限产的重要原因是电力供应紧张。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冬季电力保供。必须坚持“限电不拉闸”,科学安排有序用电,严格落实有序用电,严禁拉闸限电。部分时段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协调好保障民生用能和部分工商业生产用能的关系。为此,我们组织各地和煤炭、电力、天然气供应企业建立了可中断调峰用户清单,制定了压减预案,必要时科学有序实施“压非保民”,既要兜住民生用能底线,也要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针对煤炭短缺问题,国家发改委同日回应称,今年以来,受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和国际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偏紧。今冬明春采暖季煤炭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通过进一步增加产量、增加进口、动用储备资源和社会库存,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双控因素方面考虑,限产限电可能会持续到年底,目标任务完成仍然艰巨;从电力因素方面考虑,电煤的供应量和价格取决于政府的调控力度,现在发改委等部门已经采取了多方面举措,供需紧张的局面应该很快就会好转。

  作者:马晨晨 ▪ 陈益刊 (实习记者章从余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岳川】

上一篇: 今年大闸蟹行情如何?量增价落,中等个头受...

下一篇: “旧能源”的报复愈演愈烈!全球能源转型迎...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