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出圈,解锁舞剧“破圈”的密钥
时间:2022-11-04 06:08: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王易新、孔小平
“红楼一梦醒天下。”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自上周末起开启第三轮巡演,本周还将继续上演。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岁末南京将有多个重磅舞剧演出,从《红楼梦》到《醒·狮》再到《孔雀》,除了以杨丽萍为代表的资深舞者之外,这些年在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的青年舞蹈家们也将悉数来宁,而且这些舞剧有不少共性——非遗元素耀眼,东方传统美学养眼,南京观众有眼福啦。
火爆“出圈”舞剧中,那些耀眼的非遗元素
一比一还原真花,《红楼梦》里有江苏非遗“绒花”
林黛玉的芙蓉,薛宝钗的牡丹,王熙凤的罂粟,秦可卿的海棠,贾元春的昙花,贾迎春的迎春花,贾探春的杏花,贾惜春的曼陀罗,史湘云的芍药,李纨的梨花,妙玉的梅花,巧姐的牵牛花……在舞剧《红楼梦》暖场演出“入梦”这一篇章中,“十二金钗”蹁跹而至,手捧一朵代表自己的花,将花插入瓶中?摆在桌上?取出别人的花而放入自己的?这些都由“十二金钗”即兴表演,是她们对当下人生的感受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理解,每一场都不一样。
舞剧《红楼梦》以“花”贯穿全剧,以花寓意女性,以花见证她们的跌宕命运。记者从江苏大剧院采访获悉,《红楼梦》中所用的绒花花束,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及其绒花工作室制作。
书迷剧迷应该都记得,在《红楼梦》第七回里有一个送花的故事:薛姨妈拿来了十二朵宫花,要送给女孩子们。薛姨妈所说的“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便是南京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是江苏省南京市传统技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因为吉祥的寓意,成了人们婚嫁喜事、春节、端午、中秋的必需品。赵树宪介绍说,蚕丝为肉,铜丝为骨,绒花制作要经过滚绒、打尖、传花、粘花4个步骤,“这一次为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制作的绒花是一比一还原真花,尺寸比较大,花杆都是60多厘米长。在传花时就会相对困难,在制作时也是动足了脑筋,花费了很多精力。”这特别加入的非遗元素,从细节之处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技艺之美。
来了一个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既震撼又新鲜
即将于11月11日、12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将为南京观众带来既震撼又新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
中国舞蹈最高奖 “荷花奖” 获奖作品《醒·狮》,是中国第一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大型原创作品,由广州歌舞剧院历时五年倾力打造,剧本修改多达13稿70多次,主创团队多次到三元里村、陈家祠、佛山祖庙等地深入采风,充分了解岭南历史文化,并在舞蹈、舞美、灯光、音乐、服装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2018年公演前就“未演先火”,之后走遍多座城市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广东醒狮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武术、舞蹈、音乐、民俗等为一体,带有深远文化记忆,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舞剧《醒·狮》以南狮、南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为创作元素,将南拳马步以及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难度技巧汇入舞蹈语言,整部舞剧刚柔并济、张力十足。值得一提的是,舞剧《醒·狮》中的道具狮头均由黎家狮扎制,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黎家也是佛山唯一的六代扎狮,从未间断的家族。
火爆“出圈”舞剧中,那些耀眼的东方美学
“十二金钗”服装灵感来自古代时尚单品“云肩”
舞剧《红楼梦》在视觉编排上取自于清代古画的美学特质,旨在展现端庄古雅的舞蹈群像;舞美布置与造型设计上,多处运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服饰、布景的形象与色彩,也最大限度地忠于原著。
人物造型上,舞剧在完整承袭原著主旨的基础上,将女性与花的生命联系起来,将花的元素体现在女性角色的造型和服装的云肩设计中。据悉,“云肩”作为中国古代女子的“时尚单品”,来源于隋唐时代敦煌壁画中贵族妇女的形象。它以层次丰富的剪裁、流光溢彩的锦绣为特点,从五代至明清,逐渐成为流行的日常服饰。
舞剧《红楼梦》的服装设计李昆表示,这次特别以植物花卉作为性格特征,结合人物命运,以明清画作、孙温的绘本和京昆戏曲为灵感,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贯穿全剧,加上刺绣,有着不同寓意的花卉在衣裙上盛放,与十二钗的命运相互映照,同时也体现美人如花摇曳、身姿轻盈、如风似柳的审美。
《醒·狮》极大展现岭南代表性文化符号
舞剧《醒·狮》以极具岭南代表性文化符号,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还有震撼人心、惊艳又惊险的狮鼓表演。整个剧的舞蹈刚劲有力,威武震撼,再加上不甘示弱、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被观众一致誉为“最燃舞剧”。另外,在艺术风格上,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展现出浓郁的岭南特点和广州特色。在舞美呈现上,又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觉为出发点,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尝试以多媒体技术为表现,将环境、表演相融合,营造出极具现代意念感和视觉冲击的舞台视觉。
记者看到,有剧迷发布评论表示,从《醒·狮》领略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么多的文化元素不仅不感觉杂,反而很有底蕴很有厚度,因为它做到了将文化生活化。故而,这部剧中一招一式都是有讲究的,一段念一段唱都是有来历的,一景一物都是有说法的,懂的人被戳中,不懂的人会好奇,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推广作用。”
新版舞剧《孔雀》将有更多东方美学融入舞台
舞剧《孔雀》是杨丽萍于2012年创作推出的一部舞蹈作品,这些年常演不衰。时隔10年,2022版舞剧《孔雀》即将于11月24-26日登陆南京保利大剧院,该剧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并力邀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等超强阵容。
《孔雀》的故事围绕生命和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展开,用舞台形式演绎人类共同的情怀,向观众传递着艺术家个人成长过程中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剧中的“孔雀”,是鸟,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全剧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人性、生命和爱的故事。
在2022版舞剧《孔雀》中,更多东方美学融入舞台艺术创作,杨丽萍把自己定位为“召集者”,让更多的年轻舞者担任主演,在舞台上发掘自己的能量,让每位舞者都有自己的特点。
“传统的经典也可以成为前沿的潮流”
“美得词穷”,“又燃又炸,太热血了”,是近年来《醒·狮》《只此青绿》《朱鹮》《红楼梦》《孔雀》等多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剧,所到之处收获的赞叹声。这些舞剧不约而同火爆全网的背后,是它们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
就像《醒·狮》总编导钱鑫所说,“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和风骨,都在狮子的每一个抖动和眨眼当中展现了出来”,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解锁《醒·狮》“破圈”的密钥所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则认为,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越来越多,也收获了观众的青睐,它们都具有独特的“东方性”,以其中的非遗元素为例,非遗的历久弥新或许就表明,有些“美”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的,而现代观众惊叹于此,可见“非遗”的审美足以光耀古今。因此才有观众在看过舞剧《红楼梦》后,折服于其所彰显的东方韵味和全新解构,并惊叹表示,“时隔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是传统的经典,同时在舞蹈家们的创作下,也将成为前沿的潮流。”(王易新、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