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卖家的成长路线图
时间:2019-08-13 11:20: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IMS李檬
目光聚集之处,金钱随之而来。——《广告学原理》
有人研究过世界各国电视台的广告收费,发现电视台广告收费最高的时间段,是天气节目之前的一两分钟。据说,每年央视广告收费最高的时段,就是天气预报前的那一分钟时间。
关心天气,这是公众的刚性需求。
于是,有人将电视台的这个广告策略搬到手机上,开发运营了非常棒的天气APP,很快吸纳海量用户进来。但奇怪的是,偏偏没有品牌愿意进来打广告。为什么呢?
因为用户打开APP,看一眼天气就走了,停留时间不超过10秒钟。
这么短的展示时间,用户根本记不住上面展示的品牌,也就没广告主愿意进来掏钱。
所以,目光聚集之处,或者流量聚集之处,未必就是金钱随之而来。
这里面的最大瓶颈,是“用户的心思会进来停留多久”。
不久之前,周杰伦和蔡徐坤展开了一轮激烈的打榜战,简直是流量大爆发,周杰伦顺利拿下了“微博第一个影响力过亿”的成就,话题热度成功登顶。
很多品牌赶紧进来做事件营销,热度就这么几天,踩不准时间节奏,等于不会做营销。
OK,这正是我最想说的——时间节奏。
那些最有头脑、最具商业价值的红人,就是赢在了时间节奏上。
01 重金打造的明星,为何输给草根红人
近一年来,消费市场出现了两个现象:
一是明星红人化(惨遭失败)
张馨予、伊能静、郭德纲甚至范冰冰,他们都曾尝试在社交网络上发掘自己的“带货能力”,其中范冰冰以前在小红书上给品牌带货,后来干脆经营起了自己的面膜生意,打出了自有品牌“Fan Beauty”。这些重金打造的影视明星,有流量、有资源,也到处拜托圈内好友推广造势,可是效果普遍不佳,大多没了下文。
二是红人品牌化(大获成功)
你要是看过红人直播卖货,那个流量变现的节奏之快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台湾综艺主持人吴宗宪曾经惊叹:大陆网红卖货打破人类记录,三个小时卖了一个多亿台币。不过,这个记录总是短暂的,很快被打破。
“淘宝第一主播”薇娅,每天直播5到6个小时,每次平均要推荐60个商品。2018年“双11”,薇娅开播2个小时,就卖了2.67亿元的货。
过去,消费品牌要借力明星的流量和资源,现今,网红普遍倾向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品牌。
HEDONE的创始人原本是一个红人彩妆师,后来打出了自有品牌,2018年初用11个SKU打成爆款,已经获得澎湃资本、红杉资本的Pre-A轮融资;完美日记诞生不到三年,就一路超越诸多国际大牌,迅速逆袭成为国货彩妆的头部王牌,据说在新一轮的融资中估值逼近10亿美元……
我将“流量带货”的操作策略分为两类:浪尖、长尾。
- 浪尖(从0到1到N一气呵成)
就是一波巨浪(用户流量)过来,快速抓住巨浪的“最顶尖处”——抓住最活跃、最有热情的那一小群,迅速将产品卖出。薇娅、张大奕就属于这种策略。
波浪来得快、去得快,不能指望一个东西长期持续销售,就抓住铁杆粉丝的三分钟热度,快速实现商业转化。然后,等待、营造下一波的热度或者浪潮。
- 长尾(从1到N细水长流)
多数时候都是风平浪静、或者小风小浪,某个时候,用户突然需要一个东西又突然想到了你,才开始考虑掏钱。传统影视明星就属于这种策略。
传统影视明星代言品牌、或者投放广告,更加看重长期持续销售、和目标用户的广度。
至于如何创造“激情的瞬间”,在快节奏的时间间隙实现商业变现,他们显然不如那些TOP草根红人。
重金打造的影视明星,为何输给一些草根红人?
我认为,95后、00后这些新一代的消费者,因为从小就在接受网络信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变得冷漠,一般“低密度的爽点”根本刺激不到他们。
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大脑对刺激的忍耐度、需求度在不断增加,即用户的心智在飞速迭代。
草根红人不像影视明星那样,追求高曝光、高覆盖,而是瞄准一个细分人群、一个细分领域,营造“高密度的爽点”,然后一次商业变现。
02 前台的人气,后台的实力
相比传统的明星代言、电视广告,网红品牌的重要优势是快节奏卖货+高密度爽点。
比如靠直播卖口红火起来的李佳琦,或者红人淘宝店主张大奕、雪梨,尽管他们擅长引爆各种爽点、卖货速度惊人,但他们主要销售一些“小批量的小众网红品牌”。
这当中有一个难题——谁来供货?
外界习惯认为,那些红人店主、红人主播是靠个人魅力卖货给粉丝。
过去,红人很多时候是在卖别人品牌的产品,现今,很多红人都有了自主品牌,主要在卖自己的产品。
那么,这些红人卖家自己的产品从哪里来呢?
注意:工厂习惯于生产“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比如一款衣服10万件订单,工厂安排工期集中式、流水化生产,成本可以做得很低。可是一些网红品牌,都是200件、300件的少量订单,而且要尽快出货……生产线要不停转换款式,工厂的买面料流程、生产流程、检验检测流程、物流流程都要快速调整适应。
如果那些红人店主、红人主播背后,没有一个强劲、可靠的供货渠道,他们如何兑现对粉丝用户的承诺?
所以,红人卖货,除了比拼前台的人气,更要具备后台的实力。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杭州有一个地方叫九堡,这里堪称网红电商的大后方。杭州九堡常驻人口4万左右,但是外来人口有10多万,密密麻麻聚集了几千家服装工厂,还有面料、拉链等等各种供应商。而且,附近滨江、萧山、西溪的供应商与之呼应。很多网红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后方基地,挑货、选货、卖货,变化灵活。
哪怕这样,也不是所有产品都能灵活供货,比如西装,一年也用不了几套,给用户定制,用户有耐心等;牛仔裤如果也要定制,且出货很快,成本就很高了。
红人卖家的前台人气受制于后台的实力,要出爆款(爽点、成本、价格、速度都特别好),会有很多约束。
踩准这当中的时间节奏,就踩到了很多网红电商的生命线。
03 红人成长路线
不妨想想看,网络红人的商业潜力发挥到极限会是怎样一种状况?
前面提到,红人大V从给别人品牌带货,到卖自己品牌的产品,做到很高的业绩会引来风险投资,获得一个可观的估值。
从国外的一些案例看来,那些做得很好的TOP网红品牌,获得了一个好的估值,往往会被一些国际大牌高价收购。
比如,雅诗兰黛、欧莱雅等,早就瞄准了一些正在四散崛起的网红品牌,其中,雅诗兰黛在近两年就投资了Deciem(加拿大小众护肤品牌The Ordinary母公司),收购了Too Faced和Becca(小众美妆品牌)。
今年5月,欧莱雅还收购了韩国美容网红品牌Nanda和Pulp Riot Hair Color。这些头部位置的网红品牌,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主流。
似乎,红人大V的成长路线图已经清晰可见。
这里,我有一个核心观点:红人始于“叛逆”,渐成潮流,最后还是会回归主流。
往大处讲,你说雷军是网红,雷军主要学乔布斯、马斯克,而乔布斯、马斯克主要学约翰·列侬和嬉皮士(美国1960年代出生的“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各自的“叛逆”。
年轻时的乔布斯深受约翰·列侬(“颓废审美观”的领袖人物)的影响,他们都是我行我素,反传统,不合作,后来他们都解构了各自所在的时代,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硅谷之火》认为,叛逆是硅谷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早年的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现今的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和特拉维斯·卡兰尼克(Uber创始人),这些红人CEO都将传统的东西破坏得面目全非。
红人崛起的最大动力源于哪里?
就是叛逆。
一波巨浪过来,浪尖的部分叫“潮”——代表个性、叛逆,浪涌在下面的是流,潮流已经是大众化了。最成功的那些红人大V,就是抓住了浪尖的“潮”的部分。
社会上的主力消费群,年龄在16岁-35岁之间,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个性,而消费品牌是这当中的主要工具。
比如,很多女生每天扮得像乖乖女,总有那么一天,她希望自己坏一点、不那么正经,希望牛仔裤是破的,妆容是暗黑的。只要这个想法、这个心理暗示偶尔呈现一次,就可能成为一些网红品牌的粉丝。
可是,真正特立独行的人是孤独的。那些红人粉丝只是“小范围的抱团取暖”,相互寻找认同,激发小圈子的骄傲。
所以,红人大多与“小众”联系在一起,网红品牌一般做不大。
那些红人CEO,包括雷军、乔布斯、马斯克、卡兰尼克,最初都是将自家品牌当网红品牌来做,做大以后,渐渐就主流化了。老板很网红,但产品趋主流。
雷军过去强调设计上的炫酷科技,现在,更加关注基础硬件(比如功能芯片);乔布斯的注意力长期在产品设计上,后来发现供应链才是苹果公司的生命线,所以找的接班人是供应链专家蒂姆·库克;马斯克最红的那个时期,设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科技产品,但在漫长的产品线阶段,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才是他最倚重的;卡兰尼克用了2-3年时间“颠覆”了出行行业,接下来的5年以及更长时间,用来协调各方利益,融入主流社会……
同样道理,在红人卖家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心:
如果你还在吸粉、给别人品牌带货的阶段,那么,叛逆一些是必要的,这样更容易引爆爽点,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如果你已经有自主品牌,卖自己的产品,那么,你就要特别管理好供货,供货的品质、成本、速度,你要寻求一个好的平衡点,这是你对粉丝的承诺。
如果你将小众品牌做成了大众生意,那就要想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很多地方要中规中矩,而不仅仅是让粉丝爽起来了。
在红人卖家成长的路线图中,最有爆发力的那一段,一定是叛逆的瞬间,但要长久走下去,你还得渐渐靠近潮流和主流。
什么阶段踩准什么节奏,行稳致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