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治 ( 2021-06-03)
时间:2021-06-09 22:50: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三五不调的一种病症,常伴心神不定、易惊、气短、胸闷等。
《伤寒六书》谓:“心悸者,筑筑然动,怔怔忡忡,不能自安是也。”临床上,心悸不完全等同于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素患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也未必一定出现心悸。
心悸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出现,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可通过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明确心悸的内在病因病理,规避器质性心脏病潜在相关风险,应用中医中药早期辨证施治。中医内科临床常见心悸类型有以下几种。
过劳心悸
平静时无心悸,剧烈运动或劳累后心悸,自觉心动过速、气短,此心悸之气阳不足也。《伤寒六书》: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此类型心悸多见于平素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的患者。对于部分症状不严重患者平时可循序渐进加强体育锻炼,动则养阳;确有劳则心悸常发者,建议至正规医院就诊,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基础上,用中医益气温阳通脉治之。
失眠心悸
久困于失眠者,常有心悸不安,伴健忘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多于夜间发作,心中悸动,惴惴不安,甚则三五不齐。此类型心悸多由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或痰热扰心,心神不安等因素所致。宜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为首务,睡眠问题解决了,往往心悸症状也迎刃而解。
更年心悸
常见围绝经期(更年期)心悸者,常伴情志不畅、胸闷、燥热多汗、失眠等。此类型心悸由肝肾阴虚,肝阴不足,肝血亏耗,血不养心则悸;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内炽,上扰心神则悸;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木心火相煽则悸。宜中医中药综合疗法补益肝肾,健脾疏肝等治法辨证治之。
汗出心悸
临床常见自汗盗汗患者,汗出多则心悸,常伴头晕、乏力、气短等。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心悸需专注于汗证的对因治疗。热盛迫津外泄者清热为主;气虚汗外泄者益气固卫为主;阴虚火旺盗汗者滋阴降火并重……待汗出异常止而心悸缓除。
胆怯心悸
心主神志,为精神意识活动之中枢;胆性刚直,有决断的功能;心气不虚,胆气不怯,则决断思虑,得其所矣。临床所见遇事大惊,如忽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后心惊神摇,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重,即作心悸,久而成病。此心虚胆怯之故也,宜以平补镇心化痰等法治之。
临床所见心悸,往往症状相似,病机各异,需把握整体观,既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相关检查,排查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如急性或恶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等,又不能唯检查是论,检查无异常者不予以治疗,而应以患者疾苦为中心,对存在心悸症状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治未病或已病防变,杜绝功能性问题向器质性结局的转变。
以上五种心悸,为临床所常见,具体辨证需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加以明确。通常来讲,过劳心悸者,需劳逸结合,量力而行,中医中药常用生脉散、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治之;失眠心悸者,要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及喝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方式,常用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更年期心悸者,需调整心态,疏肝解郁、补益肝肾为主,常用二仙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等;汗出心悸者,饮食要避免常服燥热之品,常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百合地黄汤、牡蛎散等;胆怯心悸者,需加强心理疏导,可用琥珀养心丹、龙齿镇心丹、十味温胆汤等。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傅慧婷
摘自上海中医药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wsjkw.sh.gov.cn/xnxgjb/20210603/208c3ca6ea684388a0f7c7441be67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