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暨“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时间:2019-11-16 02:39: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 暨“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暨

“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手册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2019年11月

学校概况

经七十年之努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水平较高、实力较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师范大学。学校由创办初期的3个系、5个专业扩大到21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其中22个师范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由首批130多名学生壮大到如今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计2万余人,由单一的师范学院成长为师范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师资力量较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卓有成效,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现有总面积3100亩的龙昆南及桂林洋两个校区,校舍面积达7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7.1亿多元。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300多万册,是海南省古籍藏量最多的图书馆。70年来,海南师范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类人才18万余人,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会务指南

1.会议时间

1115——18日(15日报道,18日离会)

2.会议报道

外地学者:1115日下午至晚上到海口明光国际酒店一楼大厅

本市学者:1116日上午8:30之前到海口明光国际酒店一楼大厅

3.交通指南

1)从美兰机场乘坐机场大巴二号线(费用20元),到汽车南站下车,左转500米左右;(2)从美兰机场打的士直接到宾馆(费用60元左右);(3)从海口火车站(进岛火车站)乘坐35路公交车,到汽车南站下车,左转500米左右。

4.餐饮

1115日,18:00——20:00 晚餐明光国际一楼西餐厅

1116日,12:00——13:00 午餐明光国际一楼西餐厅

18:00——20:00 晚餐明光国际一楼西餐厅

1117日,12:00——13:00 午餐明光国际一楼西餐厅

18:00——20:00 晚餐明光国际一楼西餐厅

5.会务组

史振卿熊展钊

陆宏谋殷尚烨

大会议程

11月16日上午

开幕式

时间:11月16日上午8:30——9:10

地点:明光国际酒店会议厅

主持人:史振卿(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议程:

海南师范大学领导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兴业教授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晓华教授做年度总结报告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致辞

合影

时间:9:10——9:20

地点:光明国际酒店门口

主题报告第一场: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一)

时间:9:30——12:00

地点:光明国际酒店明光厅(3楼)

主持人:朱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

(每人发言20分钟)

1.Are Disasters Natural orUnnatural?

Donnald Worster,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赫尔杰出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泰国民间救灾组织的组织、运行与管理--以明联慈善总会为例

张文雄,泰国佛教众明慈善联谊会执行主席

3.中国巨灾研究七十年

高建国,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4. The Medicalization of Starvation: Medical Research on“Swelling Disease”and “Women's Illness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Disaster Studies, 1914-1962

KathrynEdgerton-Tarpley,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

5.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China’s 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mplications for resilience

徐江,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地理与资源管理系教授

6.新中国成立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分析

吕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午餐、午休12:00——14:00

11月16日下午

分场报告会

(每人发言10分钟,集中评论20分钟)

A组:第一场 灾害研究进展(一)

时间:2:00——15:50

地点:明光厅(3楼)

主持人:方修琦

评论人:周琼、安介生

赵晓华:中国灾害法学研究的概况与前瞻

陈正洪: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梁志平:中国环境污染灾害研究七十年(1949-2019)

宋儒:平治水土:近代中国水土保持研究工作述论

郑清坡,白昀松: 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研究--陆健健先生访谈录

李钢、高兴、汪宇欣:中国灾害与历史研究的特点与态势管窥--基于硕博论文的计量分析

郝平:新中国旱灾史研究70年的回顾与展望

肖鸣浩、余新忠:1949年以后中国瘟疫史研究综述

刘希洋:横向扩展,纵向深入,多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研究述评

B组:第一场 灾害史(一)

时间:2:00——15:50

地点:永隆厅1(2楼)

主持人:蔡勤禹

评论人:陈业新

刘继刚: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灾害救助体系

王文涛:明清时期钜鹿县自然灾害与救助试论--以光绪《钜鹿县志》为中心的考察

吴四伍:乾隆朝国家治理与海洋开发略论

杨双利:“乾隆帝之问”:清代折赈制度的缘起与演进

牛淑贞:清代的以工代赈项目备案制及其实践状况

聂选华: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研究

白丽萍:清末直隶鼠疫救治中的中西医纷争及其应对(1910-1911)

刘利民:茶与灾荒--康熙帝荒政思想及实践探析

邢爱芬:论风险预防原则在灾防领域的适用

C组 第一场:南海海疆与海南社会

时间:2:00——15:50

地点:永隆厅1(2楼)

主持人:张崇旺

评论人:赵全鹏、李一行

邹飞:秦汉时期海南陶器发展的初步研究--兼与大陆地区之间的比较

包春磊:南海光华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试析

刘国良:论中国的南海海疆意识

郑泽民:菲律宾南海渔业:动机、政策与特征

史振卿:国际安全与南海维权

刘锋:华人华侨在南海历史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作为

王献军:民国时期海南黎族地区的天蚕丝贸易

关丹丹 蔡文欣:海南黎族习惯法中的传统生态价值观

杨中曦、赵丽香、吴虹憓:“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校名考辨

马孝鹏:民国时期孙中山“海南建省”倡议的历史考察

茶歇15:50——16:00

A组:第二场 灾害研究进展(二)

时间:16:00——18:00

地点:明光厅(3楼)

主持人:吕娟

评论人:黄锐、张祥稳

安介生、马巍:70年来长江流域灾害史研究进展

贾国静:新中国七十年黄河灾害史研究综述

阿利亚:新疆自然灾害研究七十年

于文善、潘杰:十年来淮河流域环境变迁问题研究述评

梁家贵:近十年来的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述评

吴厚荣:《四川省灾害史纪年》形成第三稿--尝试创新体例注入人文关怀

侯深:灾难与历史分期——反思从布罗代尔到《堕落之海》的生态平衡

周琼:灾害史研究的文化转向:灾害文化及其特点初论

熊展钊、罗兰兰:邓拓《中国救荒史》的时代特征

B组第二场:灾害史(二)

时间:16:00——18:00

地点:永隆厅1(2楼)

主持人:郭常英

评论人:徐建平、梁家贵

范立君:近代松花江流域自然灾害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房利:灾荒冲击下的农民生活状况——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旱灾与雨神信仰的构建

陈业新、陶宇斐:环境•民生•文化——历史视野下的皖北逃荒风习形成研究

张朔人:明清以来寒冷天气在海南岛活动情况

赵全鹏:海南历史上的灾荒与救济

刘志刚:清代至民国时期洞庭湖区水灾及其社会影响

龚俊文:湖利之争:明清福州西湖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

C组第二场 青年学者论坛(一)

时间:16:00——18:00

地点:永隆厅2(2楼)

主持人:范立君

点评人:王文涛、刘志刚

马梦雪: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减灾型农作制度研究

何茂峰:历史时期湖泊环境变迁及其环境效应

武文花:清代江淮的水旱灾害及其农业技术

张宇博水患与城市建设——以明清绵州城为中心

黄峥峥:清末十年(1901-1911)江苏省的救济景观

杨延宇:1920年代海原地震与关东地震赈灾中中国官民的应对

范程琳:清代台湾台风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

殷尚晔:清朝海南岛台风灾害发生的社会应对研究

张妍:南海海洋灾害的历史回顾及前景展望

冯思露:七十年来关于东南亚海洋灾害研究的综述

高涵博:清代海南岛台风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11月16日晚

主题报告第二场: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二)

时间:7:00——9:00

地点:明光厅(3楼)

主持人:郝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每人报告15分钟)

报告人:

徐海亮:六十年来全国及华南干旱灾害趋势变化

方修琦:历史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

卜风贤:突破农业灾害的历史屏障--建国七十年来农业灾害、农业灾害学和农业灾害史的研究历程(1949-2019)

张伟兵:为了江河的安澜--新中国70年洪水灾害及防洪减灾史研究回顾

蔡勤禹:横向扩展,纵向深入,多元视野:新中国70年海洋政策变化与海洋灾害研究

17日上午:8:00——10:00

A组第三场:气候变化、风险防范与社会重建

时间:8:00——10:00

地点:明光厅(3楼)

主持人:李钢

评论人:陈正洪、张伟兵

黄锐:灾后恢复与重建中社会工作者与国家的互动--以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介入鲁甸地震为例

洪梅、刘科峰、葛晶晶、赵亮: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南边境水资源争端风险分析和评估

孔锋:透视巨灾经济影响的全球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及灾害风险融资思考

陈子燊:珠江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的经验诊断分析

李一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基本问题研究

王明前:试论万里同志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B组第三场:灾害史(三)

时间:8:00——10:00

地点:永隆厅1(2楼)

主持人:蔡勤禹

评论人:郑清坡、贾国静

李嘎:滹沱的挑战与恩赐:明清新旧束鹿城的洪水灾难与洪涝适应性景观

杨强:清代河东盐池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张祥稳、戴家翠:晚清社会应对安徽山区蛟灾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帅:1855年黄河北徙对山东运河漕运的影响与社会应对

郭常英、贾萌萌:救灾义演:1942-1943年河南灾荒应对

徐建平、黄宁:行总冀热平津分署对华北善后救济研究

吕志茹:1956年海河流域大水灾及救助研究——以《河北日报》报道为中心

和六花:从东巴古籍看纳西族传统地震认知与应对

C组第三场:青年学者论坛(二)

时间:8:00——10:00

地点:永隆厅2(2楼)

主持人:陈业新

点评人:朱浒、阿利亚

石晏州:历史的镜像与人文关怀——以民国报刊对1936—1937年河南旱灾救治的报道为例

曾富城:口述历史在环境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反思

刘协邦:中国灾害史史料研究方法--以二十四史中灾害的记录为例

王 彤:云南贡山县独龙族人口迁徙与灾害应对

徐艳波:权力与军事:1925年云南霜灾成因探析

鲍光楚:生态环境视角下的云南鲁甸“8.3”地震灾害研究

谢仁典:云南佤族聚居区火灾频发的原因及其应对方式初探(1959-1986)

梁 轲独龙族灾害认知的演变

何云江佤族聚居区灾害集体记忆与文化构建

汪东红:德宏傣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意识研究——以瑞丽市弄岛镇大用棒村和小用棒村为例

石令奇:清末云贵川交界地区灾荒应对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以叙州、昭通、大定府的灾前积贮与灾后赈济为例

茶歇:10:00——10:20

闭幕式

时间:10:20——12:00

主持人: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议程:

1.各分场报告会汇报

2.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明方教授总结发言

3.下届年会主办方代表发言

上一篇: 已确认!情况属实,处理结果来了|新闻日志

下一篇: 原创小米折叠屏设计大赏,你希望哪款量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