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嵩口古镇】之十三《千年古镇始于杨家》

时间:2019-11-13 20:01: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寻美嵩口古镇】之十三《千年古镇始于杨家》

▲摄影∣胡伟生

千年古镇始于杨家

文〡张建设

从嵩口古镇码头沿直街南行,越过樟梅公路后,进入网红打卡点鹤形路入口前,左手边有一座门头不甚大的古建筑。基础为河卵石去边成菱形干砌,规整平齐;中间大门,门前三步如意踏跺,朴实大方;门框为整石架设而成,结实厚重。门楣上镶嵌有块石匾额,上书“杨氏宗祠”,左右小门,门扇仍然双开,楣书“入孝”“出悌”。

祠堂正面高墙紧邻路边,一般游客不会注意到高墙后的翘脊飞檐,且对宗祠类建筑有所忌讳,所以少有人进入观瞻。其实,这是一座体现嵩口古镇历史、人文特色的重要建筑,实在不应该轻易错过。

▲摄影∣胡伟生

按照宗祠规矩,中间的大门,假如没有宗族大事和重要客人,日常是不开的;就是打开了,迎面也是一扇屏门,以防大厅的元气直接外泄;且此宗祠建筑据称因奉有圣旨恩准,得以模仿皇宫规格,不设厅前中部踏跺,所有人员都必须经两侧廊庑才能登堂,所以,我们在宗祠管理人员杨老先生的带领下,从左边小门进入。

小门里,抬头就是轩廊式穹顶。我们欣喜地看到,其穹顶竟然是等级最高的双菱轩,且轩梁之下均设有雕刻精美的垂花柱,花型为盛开的莲花。而正堂前的垂花柱则是更高等级的四面立体透雕,主体是八仙群像。正厅的轩廊穹顶拱板则均为镂空雕,花型抽象简单而整齐划一,颇有规模,显示出一种整体美、阵势美。

▲摄影∣胡伟生

来到正堂之上,迎面先见到的是太师壁两边屏柱顶端的雕刻——一对粉彩鲜艳、展翅欲飞的凤凰,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凤凰之间,是一轮蒸蒸欲上、气势磅礴的红日。再仰望屋顶梁架,为四梁扛井结构,似为旧物,而梁柱之间的牛腿斜撑造型却显得十分简约,只有一些抽象的花卉,这或许是原件被盗后补做的。在正堂轩廊的月梁童柱上,其雕刻图像也很有意思,童柱下部为两只憨态可掬的欢喜狮子,月梁上的雕刻左为文士,右为武将。

从正堂向两厢回望,可以见到两厢回廊上部的构造很奇特,县内罕见:为双层屋檐,双层女儿墙(又称雨埂墙、防溅墙)双檐间,似有一层楼阁,实为山墙。二重檐内有龙草花造型的灰塑彩绘,线条流畅。在女儿墙的垛口,上部绘有自鸣钟,应为当年最先进的西洋机巧之物,钟面指针指向吉时良辰,并墨书“湖光山色映楼台”“西园翰墨、东壁图书”等文字,下层的垛口彩绘为“竹鹿”“松鹤”等,均是品行高洁之物。双层檐之上,则是高高昂起的马头墙,也是双层错落有致,均在如意墙头又延展出龙舌燕尾翘,线条舒缓大气,映衬着蓝天,勾勒出两道优美的天际线。

▲摄影∣魏乃武

这些建筑形制,与嵩口古镇里的其他古建相比独具特色。杨老师告诉我们,太师壁上高悬红日,既是寓意杨家历史上曾经出过“天子”,更是教育子孙后代处世为人必须光明正大,胸怀坦荡;凤凰的雕饰寓意杨家曾经出过多位皇后,也体现家族里对女性的尊重。但是,宗祠里的最大特色是体现了杨家的清白家风,不论是大门口的楹联“身无三惑名扬远,官畏四知世泽长”,还是内部垂花柱的莲花,以及灰塑彩绘里的“竹鹿、松鹤”、两厢悬挂的悬鱼摆饰等,无一不在体现清廉、高洁。所谓“无三惑”就是不被“财、色、酒”所惑,所谓“畏四知”就是在为官一任时,要时时想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要守规矩,要慎独!

嵩阳现存有乾隆二十六年编纂的族谱,其序言是乾隆版县志“同分纂”柯玠写的。柯玠是县城人,为乾隆初贡生,曾担任过漳平训导。

▲摄影∣魏乃武

讲到“无三惑”“畏四知”,就要讲到杨家远祖杨震的故事。翻开杨氏族谱,原来,嵩口杨家来自于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在东汉出了一个名臣杨震。杨震少时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伯起”之称。但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太尉

他为官正直,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王密正任昌邑县长,晚上去客舍看望杨震,送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到隋唐时代,杨氏又得到较大发展。杨震的嫡裔杨坚建立了隋朝,任命了同宗的杨濯缨为南平侯,而杨濯缨却认为隋文帝杨坚性忌而多猜疑且暴虐,故时常借故不入朝面圣。后来为了避祸,就屡屡上书。最后辞职,渡海到闽越隐居。来到福州时,最早借住越王庙,见到庙侧有一口井名钓龙井,井水清澈透底,以为与自己名号暗合,“可以濯我缨”也,遂居留下来,并将自己的支系命名为“井边杨氏”。时为隋开皇十五年即公元595年。

▲摄影∣魏乃武

到了濯缨公孙子宾琦公时,他秉性疏散,长而有志于山水之间,以钓游烟波而自快。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偶然泛舟逆大樟溪而上,来到嵩口地界,先到月洲,见到该处山秀水清,便对童仆说,这里离州县(时尚无永泰县之名)皆远,离乱不至,足以安居,遂住了下来,亦开辟了水井,此井至今尚在。但是,杨家在此只居住了不到十年就搬到嵩口现在的镇区地方了。以致后来月洲村留下了一个“传说”:未有月洲张,先有井边梁(“梁”与杨谐音)。据杨老师说,其祖先未得到的月洲风水宝地,后来被张家得到了,张家遂得以辉煌。

杨家肇迁嵩口之后,就取了嵩阳、大邹等地名。该地位于永泰通往德化的交通要道上,讨生活当然比月洲容易。宾琦公仍然悠游山水,曰“山不在奇,得我来则有名矣”。这嵩阳之名起于宾琦公也,至今已1300多年了!而其第八代孙凌云公,生活在唐天宝年间,“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举秀才”,至今也有1257年了。

杨家肇迁嵩阳之后,出了不少人才。包括第十二代武昭公,在唐代僖宗五年(公元878年),以功封振威将军,镇守安溪,遂家焉。而其弟武仁公则留居嵩阳。到明洪武年间,作为平民的第二十六代孙杨维吉在官军抓捕歹人(匪寇)温九时,“奋勇登先,冒重伤突入阵,乃获温九,械系解藩司,境内获安。”(民国版县志载)祠堂正堂上悬挂的“武魁”匾额殊为珍贵,证明杨家在同治年间出过“武举人”。厅堂右侧的碑石则记载着杨家肇迁嵩口之后到的突出人才。

▲摄影∣魏乃武

据杨老师介绍,杨家祖厝原在邹湖,清末毁于匪寇。而宗祠所在周边土地,历史上都是杨家的,经匪难后,杨家式微,眼见余地也不断流失,族人遂在此鸠资建起宗祠。

虽然眼前此祠堂才有114年历史,但嵩口目前还暂时找不到比杨家更早来的姓氏。

▲摄影∣胡伟生

图片提供:永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卢凌君

上一篇: 原创国内“翻身”最快高铁:刚通车两年净亏...

下一篇: 女童眼睛被塞纸片,岂能用“没恶意”来搪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