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什么样的老缝纫机让老妈如此依依不舍?

时间:2019-11-06 10:12: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什么样的老缝纫机让老妈如此依依不舍?

缝纫机,对于年轻人来讲,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甚至谁家有倒成了多余的。衣服几块钱一件是常有的,谁还买布自己做?

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可是能派大用场的。一家人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铺的盖的,都得在缝纫机上缝制,缝纫机是一家人体面的必需品。比如我妈那台来之不易的缝纫机,承载着老妈的大爱,凝聚着老妈的智慧和心血。

韩露敏丨文

少了老缝纫机的生活,像缺点啥

老妈真能折腾。

前些日子,老妈的缝纫机坏了,老爸说,老掉牙了,影响市容,卖了废品换台新型的,时髦还不占地方。

老妈虽然有诸多不舍,但苦于轴承坏了,到处找也买不到,修缝纫机的师傅也无法联系,就想着从网上买台新型的先用着,留下旧的,对着机会了再维修。

别看老妈奔七的人了,她可不服老,用老妈自己的话说,她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十岁!

老妈手机玩得嘟噜转,年轻人会的,她会,年轻人不会的她也无师自通。像淘宝购物对于老妈来说,那是小菜一碟。

吃的穿的用的,老妈有时拍得上瘾,一天就拍好几件,还会给人家写个好评,弄个红包,自娱自乐大半天,美其名曰:红包虽小,心情甚好,哈哈......

这次老妈在淘宝网找到一台“迷你型缝纫机”,精致漂亮, 80块钱,就拍了一台。

可是货到后让老妈大跌眼镜,那简直是玩具呀!小不说,放哪儿都不稳。插上电试试吧,像头懒驴,一条直缝没缝到头,就光原地腾腾不往前走。

与客服沟通,客服也是没辙,让寄回去换一台。换一台又能怎样?老妈一生气就退货了。

虽说现在的衣服都是买的,缝纫机用处不大,但没了又觉得缺点啥。

这不,小侄女儿的校服裤子照线开了,还等着缝好穿呢。要是缝纫机不坏,一眨眼儿老妈就收拾得妥妥帖帖。

老妈突然想起去淘宝网找找轴承。她搜索了“老式缝纫机配件”,哈,还真找到了,轴承带摇杆一套十块钱,加上五块钱运费,共十五块。她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

收到宝贝,老妈按照客服的指导,不仅把零件换上了,还修好了针脚小的毛病。老妈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我的北京“燕牌”能用我后半辈子了。

全家人不吃不喝买了台缝纫机

说起我家这台北京“燕牌”缝纫机可有来头,那是我妈刚结婚那年我爷爷给买的,但不是彩礼。

老爸与老妈七十年代中期结婚,国家正值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时期,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供不应求, 像缝纫机、自行车等稀缺物品,都是按照指标分配。

我们村与附近两个村合着一个供销社,三个村只能分到一两个指标。指标一来,光光毛毛的人物能碰破头。那年春天,我爷爷听说供销社来了两台缝纫机,就问我妈要不要?

爷爷为啥恁有底气?爷爷在村里德高望重,口碑极好,人脉广,找人办成事儿八九不离十都能办成。

听我姥姥讲,我妈15岁就学会了裁剪,姥姥和邻居三家兑钱合买了一台缝纫机,一替一月轮着用,轮到谁家,就把缝纫机抬到谁家。

那时没有成衣市场,到换季时,一大家子老老小小的衣服都得妈妈亲手缝制,积攒一堆衣服,还得等到轮到姥姥家那一月,要是大包小包带到别人家去做很不方便。

多少年来,妈妈渴望有一台属于自家的缝纫机,可总是没有买到。这次听爷爷这么一说,妈妈求之不得,赶紧说要!要!

提起这件事,妈妈说,当时我爸犯了愁,拉开抽屉,取出一沓10块5块钱的数了数,钱不够,咋办?我妈又把生活零用钱里数出一把毛票给了爸,才凑够156块。

要知道,当年爸爸的月工资才37.74,上一个中班补助2毛,上一个夜班补助4毛,一月不请假,连补助,也就40块多一点,这等于爸爸4个的工资,全家人不吃不喝买了台缝纫机。

爷爷把钱拿走去托人,第二天就把缝纫机拉回来了,北京“燕牌”的。妈妈如愿以偿,别提多高兴了!

有了缝纫机,妈妈如鱼得水,一家人的新旧衣服到她手里就有了型。

我和弟弟的到来,更有了妈妈施展才能的机会,衣服鞋帽,拼拼搭搭都能做出花样来,还总喜欢在上衣和帽子上,用红丝线绣上“上海”或“北京”俩字,以提高其品位。

现在想起来,当时崇拜大城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的向往吧。

好多街坊邻居看见我和弟弟穿的衣服,都问妈妈在哪儿买的?怎么光见你家孩子穿,却找不到卖家?每逢有人这样问,妈妈小小的虚荣心都会得到满足。

妈妈给我用白“的(di)确良”做的沿着花边的小兜兜,绣着干枝梅,上边绣着我的名字,有个与我同月生的女孩妈妈见了眼气得不能行,妈妈一高兴,就把“我”送人了。

的确良衣服

事后妈妈惋惜地说,真不该把“闺女”送了人呢。若干年后我长大懂事了,还埋怨妈妈不该把“我”送人,该给我留个纪念。当然,这是后话。

那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上班,一周只有一天假期,又没有帮手,总是忙得吃不成一顿安生饭。白天没空,缝纫机上的活儿,都留在了晚上。记得很多时候我一觉睡醒了,迷糊中还听到缝纫机嘀嘀登登的砸衣声。

那时候农村常常没电,妈妈有时把蜡台放在缝纫机一旁,就着烛光缝衣服,有时打个手电筒。等我早上起床,妈妈的成品就整整齐齐地叠在缝纫机上了。

有了缝纫机的妈妈

大年夜还给孤儿做新衣裳

光我家的活儿就够妈妈忙了,可爸爸还添乱。爸爸年轻时特别爱追求时尚,那时候正时兴喇叭裤,爸爸就把工厂里发的宽腿工作服裤子,让妈妈给他改成了时髦的喇叭裤。

他穿上去工友面前谝谝,然后工友就把工作服裤子给了爸,让妈妈改。妈妈虽然不悦,但不会说那个“不”字,只要人家有求,就放下自己的活儿,比做自己的还操心。

有街坊邻居让帮忙,妈妈更是没二话。那年腊月二十七晚上,妈妈给人帮忙蒸年货,忙了一天刚端起饭碗,村里的大牛领着三个孩子抱着大卷布过来了,要妈妈给他三个孩子每人做一身衣服。

妈妈看看那三个高低不差多少的孩子,皱皱眉,把饭碗放在煤火台上,从缝纫机抽屉里拿出卷尺,就挨个给那三个孩子量了身。

人家走后,爸爸没好气地说:“明天就年二十八,皮渣没蒸,豆腐没煎,肉也没炖,洗洗涮涮一堆活儿,你自找忙!”

妈妈说:“谁让我眼珠子不争气呢,一瞧那仨没妈的孩子,泪珠子就忍不住想往下掉。咱的活儿再忙,过年也得让他们换换新吧?”

妈妈连夜剪裁下来,第二天,放下赶年的活儿,做了一整天,才把三身衣服做完。木纳的大牛来拿衣服,虽然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但把想表达的意思都堆在脸上了。

等到我和弟弟长大后,成衣市场就很火爆了,妈妈极少再给我们做衣服,但缝纫机也没闲着,她一抽空就把包包里的碎布拿出来,拼成花花绿绿的物件,大到门帘,围裙,半截小褥子,小到坐垫,鞋垫。拼出来的花型别致精巧,透着浓浓的民俗。

如今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好了,在我们眼里,老式缝纫机已成了古董,摆在现代化的房子里很不协调。可四十三年里,我们搬了四次家,老妈始终不离不弃。

在老妈眼里,她的北京“燕牌”就是她的老朋友,好帮手。虽然缝纫机的台面已经沧桑,架子也已铁锈,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韩露敏,七零后,就职于安钢汽运公司,自幼喜欢文学,偶有小文在报纸发表。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email protected]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账号是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上一篇: 原创回不去的故乡之:走四方

下一篇: 那些有意思的食物名称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