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未检:普法路上,始终与未成年人同行

时间:2019-11-01 10:56: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西城未检:普法路上,始终与未成年人同行

新闻来源:正义网

西城区检察院干警原创、北京八中合唱团演唱“西检杯”主题歌曲《灿烂》

诚邀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担当评委

法制短剧比赛

“这次的职业体验,也帮助我进一步明确了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因为我先前便想从事法律相关的职业,这一次的体验使我对我国的司法机关职能以及法律流程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这是一本职业体验活动研习手册上的一段话。参观过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北京育才学校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

未检工作是西城区检察院的一块招牌,它给孩子们和检察官们都带来了受益终身的收获。

 “西检杯”

2000年,为了贯彻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拓展和延伸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空间,西城区检察院联合西城区教委创办了“西检杯”中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竞赛。

赛事创办之初,它还仅仅是一个以在未成年人中普及《刑法》《刑事诉讼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相对单一的竞赛活动。二十年来,经过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西检杯”的形式、内容及赛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西城区检察院分管未检工作的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冯苗苗告诉记者,每年的“西检杯”,从初赛到决赛,整个流程都是检察院主要负责,“教委和团委也配合我们工作,做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工作肯定需要普法,而西城区教育资源丰富,适合发动学生们大面积地参与进来,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助理检察官施亮是最近几届“西检杯”竞赛的主要出题人,他说:“我在出题的时候,会把一些时事热点和案件加进去,让我们的比赛题库实时更新,跟未成年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训练他们用法律思维去分析事情。”

施亮向记者介绍说:“我会集思广益,但出题的原则必须是未成年人可以用到的法律知识,比如校园欺凌、家庭生活等。我也会去看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近些年还有视频题,比如影视剧的片段,根据情节回答相关法律知识。以及把我们办过的未成年人相关的真实案例改编成题目,让同学们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

为了更好地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施亮还会去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主动接触零零后们玩的游戏,看的视频。“比如我曾做过某款热门游戏主题的PPT,用游戏中的历史人物讲解法律相关知识,效果很好。老师也向我反馈说,我出的题目很新颖,很有用。”

二十年来,“西检杯”的竞赛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法律知识竞赛扩展到演讲比赛、法制短剧大赛、法制微视频大赛、模拟法庭大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比赛内容从原有的法律知识中陆续加入中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文明礼仪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点。与此同时,赛制也不断创新,设置“将帅之战”“复活之战”“对决之战”“巅峰之战”等环节,增加比赛的竞争性与对抗性,并相继设置抢答题、猜字题、录像题等题型,赋予参赛学生更多发挥自身特长、展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舞台和机会。

第六届“西检杯”上,推出了由西城区检察院干警原创、由北京市八中合唱团演唱的主题歌曲《灿烂》;从第七届“西检杯”开始,实现比赛全程使用多媒体互动;第八届“西检杯”推出《灿烂》的MTV,并首次实现了决赛全程的网络直播;第十六届“西检杯”与“西城未检”微信平台互动衔接,实现竞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第十八届“西检杯”通过直播互动APP对决赛进行全程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近40万人。

除此以外,决赛曾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的撒贝宁、路一鸣、王小丫、小鹿姐姐等知名主播与西城区检察院干警、中学生共同担任主持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谢望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教授、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等担任评委;邀请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往竞赛现场观看比赛。

“有时候我们做的这些工作会给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有一届比赛设置了小品表演环节,一位同学表演效果特别突出,后来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实在是无心插柳的意外之喜。”

“今年我们还打算邀请其他区的学校作为特邀队伍参赛,为扩大‘西检杯’的影响。”冯苗苗说。

 未检的“未”,也是未来的“未”

今年是第二十届西检杯,西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正在通过各个学校找寻二十年来曾经参与过“西检杯”的同学,收集他们的近况,“西检杯”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2014年1月,西城区检察院创建了一支由院党组成员、中层领导干部和检察干警共同组成的19人的法治校长团队,创新推出了“七步法制课教学法”。为提升法治教育活动效果,将法治课分为“开展需求调查”“提供谚语链接”“模拟情景再现”“强调问答思考”“拓展检察官说法”“突出检察官提示”“收集意见反馈”七个步骤。2015年 10月,“西城未检”微信公众平台主界面设置“小未·课堂”栏目,下设“法制校长团队”专栏,实现线上的活动预约、反馈,促进了与学校老师、学生的沟通,为提供高质量的法治课打好基础。法治校长团队以检察官办理的真实案例为蓝本,讲授常见罪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特点、青少年自护方法等课程,在突出实用性、实时性、互动性上下功夫,丰富法制教育活动内容。

助理检察官韩其昌就经常为学生们进行普法授课,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小韩哥哥”。他告诉记者:“同样是普法工作,未成年人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成年人更强烈,他们的心态更开放,可塑性更强。”

说起普法工作中的故事,他想起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下班的时候遇到一个小朋友,他爸爸接他放学,小朋友认出了我,笑着跟我打招呼:‘小韩哥哥!’那一刻特别有感触。如果我们的这些努力,能感染一些同学,哪怕只有几位同学长大以后从事法律工作,我会特别有成就感。”

2012年,西城区检察院将办公楼与西城区看守所作为全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参观案例展板区、反贪大要案指挥中心和讯问区、未成年人谈话室、院史展等,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及警示教育,先后接待学生参观千余人。

施亮表示,不少学生在被邀请来体验检察官工作以后,萌生了从事法律工作的想法。“因为参加这些活动之前,他们都会自己做足准备,看书、查资料,付出很多努力,通过自学储备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因此他们的表现也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冯苗苗告诉记者,他们还组织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真正了解并融入这个职业,亲身体会到整个行业的荣誉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例

采访中韩其昌和施亮各自讲了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一位未成年少女是一起性侵案件的被害人。在结案后,西城区检察院为她请了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负责此事的韩其昌为她预约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可到了见面的时间,女孩却没有出现。于是韩其昌只好改时间约了第二次,这次他在电话里和女孩说得好好的,可到了预约时间的十分钟前,女孩才打来电话再次爽约。如是约了三次,女孩也爽约了三次。“被第三次放鸽子的时候,我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我用真心和诚意却换不来同等的信任呢?我甚至有些想放弃这个孩子了。”这时,韩其昌的师父、老检察官赵颍出马了,她再次给女孩打了电话,还亲自上门找女孩促膝长谈。最后,女孩终于打开心结如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的结果也很不错。

原来女孩是因为宗教和民族的原因,对男性有很强的戒备心,再加上可怕的性侵遭遇,才不愿面对外人。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未检工作的不易,这是一件没有规律可循的工作,每一个当事人都是特例。”韩其昌说。

施亮的故事来自未检案件的另一个角度,某天他在办公室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十分“贫气”地让他猜猜自己是谁。“我想了好久,想到之前办过的一个案子。”那是一个少年因抢劫入狱的案子,现在那个少年出狱了,这通电话是特意打给他,向他汇报这一消息的。“他告诉我他在监狱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检察官们对他说的话,做的教育都让他印象深刻。”因家境贫寒,又缺少教育引导,少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才被坏朋友引上歧途。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里的条件,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监狱里的日子,让少年认清了自己。出狱之后他想到主动向施亮他们汇报自己的情况,去上学了,去打工了,是对检察官们的信任,也是堂堂正正做人的骄傲。

“锻炼孩子们的法律思维、规则意识、自护能力。这是未检工作的三个重点。”施亮说。

 在路上

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西检杯”,颇受欢迎的法治教育基地,这一切都不是未检工作的全部。

2014年,他们开设了“西城未检”新浪微博,2015年,创建了“西城未检”官方微信,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微互动”。

西城区检察院尝试运用新媒体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是在微信上每周固定推送《推开法律之门》等五大栏目,传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少年自我保护信息。二是在微信上专门设置了法制教育基地、法制校长团队、柳青家长课堂三个预防工作平台的互动、预约、反馈功能。三是在“西检杯”竞赛中,通过“西城未检”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法制微视频”票选角逐活动,在线参与微视频投票的人数达近万人次,观看视频的人数达近2万人次。四是在微信平台设置专属课堂,开展对涉罪未成年人一对一的帮教工作。2015年11月,在“西城未检”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小未·赛事”专栏,将“西检杯”竞赛与微信平台相互衔接,连续34天每天在微信平台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问题,次日向优秀答题者发送奖品,在线答题人数近3000人,受到学生的喜爱。该项做法有效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实现竞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拓展了对青少年的普法受众面,获评全国政法委、最高检、最高法、光明网主办的“2015年检法系统新媒体经典案例”。

与未成年人同行,呵护祖国的“花儿”,他们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 原创陈意涵老公风趣体贴,但偶像包袱太重,...

下一篇: “铁饭碗”没了,高校取消编制,中小学教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