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裹足复出难回C位

时间:2019-11-08 11:33: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滴滴顺风车:裹足复出 难回C位

远山/文一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滴滴顺风车来说,在持续整顿、反思之后,也到了复出的时刻。

近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此次复出,滴滴在顺风车上面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不仅经历了一年多的业务空窗期,并且在复出时,一举拿掉了三张王牌:当年大力打造的社交牌彻底退出,长期作为营收重点的服务费抽成此轮暂不收取,以及宁肯背负“性别歧视”骂名而暂停女性用户深夜服务。最新的消息是,由于外界负面评价过多,滴滴重新调整了规则,为了安全最大化,干脆将男女用户服务时间都缩短至晚上八点。

此外,滴滴在首轮顺风车业务复出城市上选择也颇费心思,选择对象除了北京外,基本都是二线城市,原因恐怕就在于,二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对于顺风车的需求量不那么大,有利于滴滴在车主、车辆供应以及风险等各方面管控上,有更加充分的调配空间。

应当说,滴滴选择此时顺风车业务服务,是综合评估了其“时”有利。之前多起安全事故引发的汹涌民愤以及随之而来的监管高压,已经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平复。尤其是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期间,国内虽有多个平台借机推出顺风车业务,却始终无法填补滴滴留下的市场空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滴滴顺风车并呼吁其尽早复出,民意舆论的转向给了滴滴重新推出顺风车业务的底气。

然而,滴滴顺风车复出的“机”则一去不复返。事实已经证明,顺风车市场全面开放所仰赖的陌生人合作模式,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难以顺利运转。尽管有声音辩解称,理性看待滴滴顺风车的事故发生概率,恐怕并不比其他交通出行领域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开放式顺风车模式无法破解人们天性中对于陌生人关系的不信任,一旦再有事故发生,这种情绪就会被激活释放,而作为平台的滴滴再怎么解释其监管能力的有限性,也无法逃脱指责的口水以及重新反弹的强监管。

正因如此,滴滴此次重推顺风车业务才小心翼翼,就是为了避免触碰那根藏于大众心中的恐惧之弦。

而摆放在滴滴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是,顺风车业务以往能够给滴滴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甚至盈利,但参考国外顺风车业务的发展轨迹,基本都将顺风车作为非盈利项目。原因就在于,一旦掺杂平台和司机过多的盈利诉求,那么首先带来的后果,就是专职司机比例过高,这有违顺风车作为共享出行的本意所在。

其次,如果滴滴继续将盈利作为顺风车业务的重点经营策略,也必然面临规模扩大与门槛降低的两难选择。毕竟,要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就得适度降低过高的司机准入门槛,提供更加便利的登记和审核程序,如此才能吸引更多车主参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成连滴滴内部员工都自嘲的“最难用的产品”。

一旦门槛放低,从以往经验来看,各种钻平台监管漏洞的现象就会发生。不符合资质的司机有可能混入,或者为了赚快钱,导致服务质量不佳,或者是本身就怀有不良目的,以提供顺风车服务为名行不轨之事。如此一来,风险概率骤然放大,滴滴恐难以承受。

在我看来,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复出,良“机”已失。政策环境的变化、用户态度与情绪随时可能因突发事故而翻转、要安全还是要赚钱的结构性矛盾,让顺风车业务的成本和风险系数过高,而收益锐减。

当然,不仅仅是滴滴,所有推出顺风车业务的平台都面临这一共同难题。也许,国内顺风车业务终将踏上与美国等先发市场一样的路径:非营利、不抽成、严查车主身份,从而最大限度保证顺风车业务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但也由此失去了继续做大的可能性,沦为一个小众市场。(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上一篇: 奇瑞增资扩股项目挂牌结束神秘投资方将现身

下一篇: 135万贷款刚到账其中130万就被转到陌...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