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论著|3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

时间:2023-12-07 19:37: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考察单个或少数几个因素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缺少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互动机制与协同作用分析,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的组合分析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研究框架构建

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驱动机制模型

图片

内外部各要素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双向互动机制

作为直接向居民提供各项医疗服务的载体,医疗机构自身的资源供给水平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诊选择,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资源相对优质的地区,从而导致区域间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医疗机构为提高其运作效率,通过对人、财、物各资源要素及其结构的优化使得医疗资源在各部门间动态、合理配置,推动着医疗资源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医疗资源配置除受医疗机构内部因素影响外,外部环境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政策主要由政府牵头制定,医疗机构的运作机制势必会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有利于满足居民的基本就医需求,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不同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异,亦会影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及对资本、人才的吸引力度。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本投资来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者互为支撑形成动态良性互动机制。

内外部各要素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多向交互作用机制

各要素间环环相扣,不仅呈双向互动关系,且呈复杂多向交互作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医疗机构人、财、物各资源要素在相互配合、协调运行中逐渐形成有力且稳定的内驱力,有序促进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与水平的不断优化。医疗机构各资源要素在形成内在凝聚力的同时不断集聚外部多方力量,以获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政策支持,从而形成资源集聚优势。除内外部各要素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外,外部环境要素间亦存在动态关联性,在互动过程中相互消长,形成综合作用力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经济与财政互为支撑,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政府财政收入愈多。合理的财政政策、税制设计、财政支出安排等可有效弥补市场机制,为经济平稳且高质量运行提供良好外部条件。二者的内在契合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与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在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有机结合、联动协作中形成的“1+1>2”的内外正向协同效应可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注入强大动力,持续性、全方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内外部各要素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互动机制

由于不同地区间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且区域空间联系日益密切,各要素在区域内相互作用的同时进行着跨区域互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相比经济水平低或缺乏良好政策环境的地区,资金、人才、设备等要素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达、政府扶持力度大的地区,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行,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医疗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合作与互助互济,带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水平的整体提升。

研究方法

于 2022 年 9 月—2023 年 2 月开展研究,数据源于《2021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以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 2020 年 31 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每千人口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分权和医疗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占比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内外部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影响机制,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明确医疗资源高效率和低效率配置的多重路径。

研究结果

图片

2020 年 31 个省份的医疗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值

2020 年我国 31 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均值为 0.852,但省际存在较大差异。

组态分析结果可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存在 3 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

路径1:

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案例。

路径2:

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云南省和甘肃省为代表案例。

路径3:

均衡型驱动路径,代表案例主要有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

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也存在 3 条。

路径 1:

政府制约型路径。

路径 2:

经济 - 政府双重制约型路径,代表案例有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路径 3:

内外制约型路径,典型案例有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

研究结论

多因素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卫生人力资源、医疗设施基础、医疗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支持力度均是影响各地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任一单一因素均不能构成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必要条件,单个资源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有限。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医疗机构自身各资源要素同经济、政府支持等外部要素协同合作实现的。

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存在多重路径选择:因各地医疗资源类别配置的异质性及与外部资源要素组合机制的不同,各地实现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也不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共存在 3 类,包括以强有力的财政保障构成的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充足的医疗资源供给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构成的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内外部诸多资源要素协同互动构成的均衡型驱动路径,这呈现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高效配置的多元路径和复杂机制。具体来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的地区,地处西南,受历史因素和地形限制等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且省内医科高校数量不多,医疗资源较为欠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驱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实践路径。以甘肃省为代表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较为充足的医疗资源,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财政支持的双轮驱动下,可有效促进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形成了内外部诸多要素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路径。以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为代表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交通枢纽、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资金的吸引力大,为医疗资源的有效扩容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人才支持。因而,这些省份在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协同作用下形成“1+1>2”的内外正向协同效应,最大化发挥其合力,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率配置。这亦佐证了 fsQCA 方法的前因条件具有“多重并发”“殊途同归”的特点,驱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践路径具有多重选择性。

政策建议

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应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政府统筹领导,由各总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区域健康管理联合体,构建区、乡、镇三级纵向协作互通的服务体系,在健康管理联合体内部逐步完善人员有序流动,财务合理分担、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人通”“医通”“财通”,充分发挥协同增效效应。此外,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帮扶关系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跨区域卫生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共享与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例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可通过人才补贴、编制改革、财政支持、购房优惠等政策倾斜,推动区域内人力、资金、技术互助互济,带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外部环境,推动医疗资源高效配置:由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组态路径可知,以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典型的东北地区,经济动力不足、财政支撑欠缺是当地医疗资源合理均衡配置的核心制约因素。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受环境因素作用的强弱,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偏远、落后地区应快速抓住国家政策红利及地区帮扶政策机遇,利用近长江经济带、近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圈、近珠三角等“两带四圈”及四大工业基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并通过税收优惠、人才补贴、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正向刺激作用。

强化国家全局规划,精准补位区域“短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财政、技术、人才等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明显。中央政府应统筹全局、重点突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投入,提高薪酬待遇,促进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公平性,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同时,合理规划区域编制岗位,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如“对口支援”“特岗医生”等,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本文来源:

李丽清,杨苏乐,万里晗,等.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04): 413-4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5.

上一篇: 广西一医院院长受贿5600多万元获刑22...

下一篇: 科研进化,能力突破,科研能力提升论坛(川...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