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住院患者的重症/死亡率降低与疫苗接种相关,接种者感染德尔塔或奥密克戎毒株的预后无显著差异 | 科研圈日报

时间:2022-12-26 20:59: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新冠病毒

新冠住院患者的重症/死亡率降低与疫苗接种相关,接种者感染德尔塔或奥密克戎毒株的预后无显著差异

此前不少研究揭示了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毒株导致患者住院的风险,但揭示住院患者预后的数据较少。近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分析了美国东部的 5 家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原始毒株、阿尔法毒株、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或其他毒株)感染的住院患者情况,并通过局部监测确定了患者是否存在缺氧、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或发烧等情况,以及测序获得了感染新冠病毒毒株的数据。随后,他们结合患者此前的感染和接种疫苗情况,通过模型评估了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毒株后,患者在 28 天内患上严重疾病或死亡的风险。

这项相关性研究显示,3369 名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有 977 人,在 28 天内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占比为 29%。有疫苗接种史或过往感染史的患者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的比例为 22%。

在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相比于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的相对风险为 1.30,而奥密克戎毒株的这一数值为 0.94;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的相对风险为 0.72。即未接种疫苗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住院患者发生严重疾病或死亡的风险,低于德尔塔毒株,略低于原始毒株。

在感染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毒株的住院患者中,接种过疫苗或既往有病毒感染历史者的重症或死亡风险,不到未接种疫苗者的一半(调整后的风险比为 0.40,95% CI 0.30-0.54);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导致的后果没有明显差异。目前,该研究已于 12 月 19 日发表于《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工程前沿

《全球工程前沿 2022》重磅发布,包括9大领域,共188项工程研究或开发前沿

12 月 15 日,中国工程院、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全球工程前沿 2022》报告,报告依托中国工程院 9 个学部,围绕机械与运载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农业、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9 个领域,遴选出 95 项全球工程研究前沿和 93 项全球工程开发前沿,并筛选出 29 项工程研究前沿和 29 项工程开发前沿进行重点解读。

据公众号“科睿唯安”消息,工程研究前沿的遴选通过科睿唯安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数据聚类和专家提名获得;工程开发前沿则基于科睿唯安 Derwent Innovation 专利检索平台进行文本聚类和专家提名。在备选名单基础上,通过多论专家研讨和问卷调查,最终遴选得到最终名单。据公众号“中国工程院院刊”消息,2022 全球工程前沿以“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新理念”为总体特征,呈现以下三大趋势:一是从单项创新到系统集成,例如“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综合集成地基网络、天基网络等,可以为广域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网络应用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从并行发展到交叉融合。如“适老化智能响应健康建筑”,融合了建筑设计与建造、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多学科知识。三是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加速走向实际应用,在植物、动物及人体上的应用成为新的工程前沿方向。(公众号“科睿唯安”、“中国工程院院刊”)

动物学

玻璃蛙能将全身红细胞迁移至肝脏,实现身体透明化

透明化的身体可帮助动物逃脱捕食者的攻击。然而,对陆生动物和两栖动物而言,使身体透明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反射红光的红细胞的存在。玻璃蛙是少数能使身体透明化的陆栖动物之一。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为了研究玻璃蛙如何实现身体透明化,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科学家研究了在中美洲很多小溪附近聚集的一种玻璃蛙——弗氏小跗蛙(Hyalinobatrachium fleischmanni)。这种青蛙在睡眠时会使身体完全透明化以与环境融为一体,正常活动时则不再透明。

研究人员利用高度矫准的相机检测了弗氏小跗蛙不同状态下的透明度,发现弗氏小跗蛙睡眠时的透明度较其活跃时,会提高 34%~61%。他们进一步发现,透明度的提高是由于血管中血液量的减少。为了检测血液去往何处,研究者通过光声成像系统(可检测到红细胞吸光时产生的超声信号),发现在弗氏小跗蛙睡眠时,约 89% 的红细胞转移到了肝脏。这一发现也提出了更多问题:为何弗氏小跗蛙能在睡眠时不依靠红细胞运输氧气而存活下来?为何如此大量的血液储存在一处而不产生致命性凝血?对这些基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能促进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如促进抗凝血药物的研发。相关论文于 12 月 22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Science News,杜克大学)

行星探测

工作 4 年后,因尘埃覆盖,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失联

“洞察”号最后一张自拍照片(摄于 2022 年 4 月 24 日),其两侧的太阳能板已经完全被火星尘埃覆盖。图片来源:NASA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科学家在连续两次尝试都无法联系到“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后,宣布“洞察”号电量已经完全耗尽,任务结束。“洞察”号上次与地球进行通信是 12 月 15 日,NASA 表示将持续监听“洞察”号的信号。

“洞察”号于 2018 年 11 月 26 日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着陆,以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其设计寿命只有 2 年,近期由于它的太阳能板已经被火星尘埃覆盖,失去能量供应,因此任务结束。此前,“洞察”号共收集到 1319 次火星地震数据,其中也包括流星体撞击火星产生的地震。研究团队还曾让“洞察”号在火星的大风天挖出火星土壤,倾倒在太阳能板上,通过土壤的静电作用去除了太阳能板上的部分灰尘,延长了探测器寿命。尽管机会渺茫,火星上的大风仍有可能去除太阳能板上的灰尘,使其恢复能量供应。(NASA)

疫苗接种

因新冠疫情延误疫苗接种,印度暴发大规模麻疹疫情,为 2022 年最大麻疹疫情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印度今年已经记录了 12 773 例麻疹病例,是 2022 年最大规模的一次麻疹疫情。印度儿童一般在 9-12 个月大时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在 15-18 个月大时接种第二剂疫苗。需要 95% 的儿童同时接种两剂疫苗才能实现群体免疫。根据印度全国家庭健康调查,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在 2019 年至 2021 年期间,只有 56% 的儿童在 3 岁前接种了建议的两剂麻疹疫苗。数百万儿童在 2020 年没有接种疫苗,因此印度主要的四个大城市中均出现了麻疹疫情。

在新冠疫情之前,包括印度在内的 11 个国家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在本国消除麻疹。印度在 2017 年至 2019 年期间曾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为 4.1 亿年龄 15 岁以下的人群提供免疫接种的项目。新冠疫情开始后,由于约有 260 万印度婴儿错过了第一剂麻疹疫苗,印度将自己设定的消除麻疹的最后期限推迟到 2023 年,并在 2021 年发起了另一项名为 Indradhanush 3.0 的疫苗接种运动。印度每年有 2700 万婴儿降生,如果不在近几年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科学家们表示,印度可能会错过到 2023 年消除该疾病的最后期限。(Nature News)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上一篇: Investigative Radiol...

下一篇: 武汉病毒所等揭示单纯疱疹病毒诱发铁死亡及...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