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最新工资水平公布

时间:2021-03-11 11:00: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

一线城市药代,底薪8000

近日,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任仕达发布大中华《2021年市场展望与薪酬报告》。

报告侧重从制造业、医疗服务、金融、 文娱消费、 ICT互联网五大领域探讨分析年度人才市场发展趋势与岗位需求预测。

从大健康纵向广度看,医疗健康包含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

报告指出,高薪、高学历、高技术是医疗大健康岗位的鲜明特点。以下薪酬表数据摘取了任仕达大中华目前的主要热招职位,数据为月薪底薪,不包含奖金、提成、补贴等,供参考使用。

总的来看,被调研的岗位主要分为研发类、医疗类、市场与销售类、政府事务、服务外包五类,其中医药代表被归为服务外包类。可能是由于数据仅为底薪的缘故,在被调研的19个岗位中,医药代表的底薪基本是最低的,与护士这一岗位大致持平。

在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医药代表的底薪分为3000、5000、8000,低、中、高三档,这一差距可能主要是由工作年限决定的。

至于苏州和南京两个典型的二线城市,医药代表的底薪则分为3000、4000、6000,仍然是低、中、高三个水平。

至于医药行业的其他岗位,比如研发类下的注册总监、医学总监、药物开发,市场与销售类下的地区经理、销售总监,政府事务下的政府事务总监、政府事务经理的底薪都远高于医药代表。某种程度上说,从上游的研发到下游的产品推广,可能是受学历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薪酬的下行比较明显。

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的薪酬涨幅空间更为明朗。同一岗位,一线城市之间的薪资水平差距较小;而相同岗位的最高薪酬,一线城市高于二三线城市,上升空间也更大。

不过,即便是在常规认知里薪资水平最高的一线城市,医药代表的底薪也基本是不过万的。好在除了底薪外,医药代表的薪资结构是比较多元的,还包含绩效工资、补贴、季度奖金和年度奖金等。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外部政策的持续冲击以及医药企业频繁的架构调整,医药代表对于职业稳定性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而不错的底薪则是职业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有资深医药代表对赛柏蓝表示,大多数药代都是非常看重底薪的,但是从上述底薪数据来看,医药代表的月收入不确定性较大,想拿到高薪并不容易。

那医药代表结合底薪之外的收入又如何呢?根据医蟹日前发布的《2020医药代表生存现状报告》,超过60%的医药代表年薪水平在15万以下,仅30%的医药代表年薪在15万以上。

报告同时提到,由于医药代表这一职位的薪酬天花板,较年长医药代表离开行业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2

2021薪酬涨幅或在10%-20%

后疫情时代,疫苗、靶向药等生物科技药物研发依然是关注的重点。随着市场回暖,政策利好和市场化加速,预计2021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招聘量整体将平稳上升。

薪资福利、工作压力、职业发展机会成为医疗健康从业人员跳槽的主要因素。其中,薪酬仍然是候选人换工作的首要因素。

从企业招聘岗位设置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薪酬涨幅预计在10%-20%,但对于紧缺类岗位人才, 如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基因检测、创新药、手术机器人领域,雇主提供的薪酬涨幅或将高达30%及以上。

招聘量可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疫情期间,大部分企业的招聘需求暂停,原本计划跳槽的候选人处于观望状态,市场停滞近半年时间,在下半年报复性反弹中,企业对优秀候选人的期望,招聘难度等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候选人对涨薪比例的需求。

其二,疫情期间,大部分公司的涨薪,奖金普遍存在冻结现象,导致候选人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会把疫情期间的冻结加在薪资期望上。

除却薪资,求职者对于雇主的选择因素也更多样化,如平台大小、现金流、研发管理成熟与否等等。

至于企业招聘最大的挑战则是候选人及职位的匹配度,以及招到合适优秀员工后的人员稳定性。

企业的前景与发展,企业的文化与给员工提供的发展前景,公平竞争的晋升空间,注重对员工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培养都是留住员工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企业要注重员工的“钱”途。只有给员工适当的激励,让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员工才能对企业有较强的归属感。

3

新兴领域充满职业机会

另外,报告显示,医疗大健康用人单位区域分布不均。医疗事业单位不再是单一的就业去向,护理服务业、生物科技等企业增多,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医疗健康从业者而言,医疗事业单位仍然是其主要选择。

新常态不确定时期,候选人对于工作稳定性诉求增加,相比新兴医疗独角兽企业/中小型新创公司,医疗事业单位或医疗集团在疫情中对抗风险能力更强,恢复更快。另外,相对成熟的组织架构,更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不过,随着国内政策和资本的助推,生物科技医疗类独角兽企业增多,求职者对于那些正在筹备上市、或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也会更加青睐。

如今,医疗健康领域的主体早已不是传统的公立基础医疗机构(医院卫生院等)为主,而是转向多种性质的主体“百花齐放”:医药类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体检中心、医美机构、医疗器械类企业等。

从中高端人才搜寻与甄选视角来看,随着国内医疗健康类企业的发展,内部研发和临床医学类的职位需求将持续走高,尤其像临床运营、医学等岗位。

同时,智慧医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效率提升与资源配置优化,与技术相关的医疗信息技术岗位需求有望相应增加——医疗信息化、医疗AI、互联网医疗、基因检测......这些都可以归为智慧医疗范畴。

从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视角分析,医疗健康相关岗位的批量急性需求增加成为趋势——随着科技巨头企业进军互联网医疗,或是原有机构智能化升级,特别是在疫情特殊时期,批量急性需求增加,如在线医疗客服,养老公寓的护士护工,保险公司的医学客服,医药公司的医药联络官等岗位。

此外,资本加速医疗健康领域的商业化。随着商业化运营以及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关于销售、市场以及商务策略类的职位需求会增多,例如互联网医疗中用户增长类、平台运营类岗位。

来自于这一报告的重要启发就是,虽然传统的医药领域充满挑战,但是大的医疗健康领域其实还蕴含着大量的潜在职业机会。

上一篇: 新时代下生物药如何创新采购更加利国利民?

下一篇: 《柳叶刀》子刊:刚果超4% HIV感染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