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故事丨匡青:“助人自助乐在成长”

时间:2020-01-10 20:57: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社工故事丨匡青:“助人自助 乐在成长”

在天河南街的大街小巷、

在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

总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

他们忙前忙后、提供多种服务,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社工。

默默奉献的社工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就让小e带你走近其中一位。

匡青,

天河南街社工服务站副主任,

也是一名普通的社工。

入行6年的她一直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积极投入工作,用谦卑的心态随时保持着学习。对于社工这样一份平凡的工作,匡青乐在其中。她说, 社工要有社工的信念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用生命影响生命”和正向积极的工作态度,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更多正能量的东西。

入行之初

探访常吃“闭门羹”

匡青原本有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一次机缘巧合中,她了解到社工这个行业、接触到了志愿者,就想转行,投入到社工这个行业中。忽然跨行去做社工,匡青的家人对她的选择给予了理解和支持。朋友、同学则表示羡慕,夸她有勇气转行。

2013年入行,从零做起。 匡青当年6月,她考取了社工证,12月就转行,正式入行社工。

做了几年下来,匡青对社工这个工作有了切身的感受,“一名社工要坚持做下来,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很大的信念去支撑”。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广州对社工的认可度很低。比如外出工作、沟通,很多居民会认为,社工=志愿者,对它们的理念压根分不清;“居民们不清楚社工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社工能干什么,因此对社工有戒备的心态。”

有时上门想和居民沟通服务,有的居民一听是社工,直接甩手关门,“我们经常吃‘闭门羹’、被拒绝,每天都有挫败感。”

几年过去了,随着家综(现名为社工站)的普及、服务的推进,在广大社工的努力下,居民们对社工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现在我们走出去居民们都知道了,社工是干什么的,预约上门也被认可了。”

居民观念、态度的改变,行动上的接受、认可,让匡青感触很大,“从最开始有挫败感到挫败感减小,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再到慢慢有些许成就感,一路坚持下来,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转场“战场”

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天河南社工站(注,以前叫天河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匡青做社工的起点,她做的是一线的服务,主要是长者组,还有长者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等。当时广州推行的长者日托中心刚起步,天河区也刚开始推第一批,在街道领导的指导下,匡青有幸参与从选址、场地的布置、日托的标准、人群等一一做起,摸索着前行,也因此有了不小的收获。

从天河南街到前进街、再到石牌街,不过几年间,匡青转场了好几个“战场”。如此频繁的转换,对一些人来说或许是一个负担,因为每次都要重新适应,但对匡青来说,每次工作场地、工作角色的转换,都是一次学习、迎接挑战的过程,她顺其自然、乐在其中,也享受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在前进街家综,匡青因从事长者一线服务,和社区的长者们接触很多。其中有位陈婆婆,96岁,由于子女的赡养问题冲突,婆婆一直无法得到好的晚年安置,家里垃圾如山。匡青和社工们每天一有空就去看望、陪伴婆婆,在她病得严重的时候,还每天偷偷进门看望、陪一会,然后默默走了,老人家却不知道,原来有社工来看望过自己。

在前进工作的时候,匡青还兼任了日托的工作,负责日托日常运营。后来因工作的需要,匡青转战石牌街社工站。到石牌后,她成为石牌街社工站长者组的组长,肩负了更大的责任。

进入石牌社工站后,匡青从事的长者组重点为长者开展各种服务,比如长者学习班、兴趣班的开展,家访孤寡老人等,这都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她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为社区老人建档。当时街道提出来,要在一个月内,用入户摸查的方式,为社区2800名、80岁以上的高龄长者建档。社工需要为这群高龄长者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包括简单的家庭情况、个人健康状况评估等,以全面、准确掌握辖区老人整体情况。这个建档的重担,主要落在了长者组的3名社工身上。

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匡青和社工们没有犹豫、直接上。一个月时间里,3个人带着志愿者天天出动扫楼,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入户调查。

匡青说,建档需要先调查、了解长者情况,然后整理文档、录入电脑,工作量较大。“那段时间天天早出晚归,晚上都是干到10点多才下班,周末也没怎么休息。”最终经过一个月的奋战,啃下了为社区长者建档这个“硬骨头”。尽管辛苦,匡青说起这段经历来还是觉得有较深的感触。“长者组对辖区长者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我们对要开展什么服务、怎么去开展,在心里也有了底。”

收获满满

和街坊交流获益良多

犹记得几年前,匡青离开天河南时,有些居民和社工们有了感情,依依不舍。有居民还特意发朋友圈,表示不舍得这批社工的离开。今年初,因工作的需要,匡青又回到了天河南社工站,她十分高兴,“这是我社工之路的起点,怀着对天河南的情怀,我愿意回来。”回来后发现,有的熟悉的长者还在,“我觉得很亲切,很开心。”

这次回归,她的身份有了改变,成了社工站的副主任,不再冲在服务的第一线,退居“二线”。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服务后勤、服务支持、服务监测这块,可谓是在幕后默默地奉献。

从年初制订计划,根据居民需求来设定服务,到监测各项目组服务的进度和开展,是她如今主要的工作。监测中的难点在于给予正确的引导,服务做到哪里、开展得怎样、成效如何、遇到怎样的困难、需要怎样的引导、这些都是匡青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岗位、为什么人服务、接触什么人,在匡青看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都有值得听取、学习的地方,和不同的人交往,往往让她获益良多。

比如社区有位80多岁的长者,是同济大学首批毕业的大学生,学建筑设计的,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社工们教会她如何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并自己用电脑写出了个人自传,还找了出版社出版。“一位这么高龄的老人家,却能做到如此积极向上、正能量”,这让匡青很是感慨。

匡青说,天河南社区有一批高知长者,很有智慧,“他们不论理论知识、执行能力,都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敏捷的逻辑思维,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不少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是社会工作带给她意想不到的收获:助人自助,自我成长。

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得到的反馈,

自己也有所成长,

这成为她在社工行业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

回顾自己这6年来的社工生涯,匡青觉得获益匪浅,也促使自己不断成长。未来,她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采访期间,匡青表示,希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不追求站得有多高,只是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自己的坚持、积极向上的信念。”

【类别 原创】

【记者 小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南山】

上一篇: 江苏脱贫率99.99%以上:消灭“数字穷...

下一篇: 特朗普拜托韩方:祝他36岁生日快乐


 本站广告